劉鑫+李姝
【摘 要】藝術教育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藝術教育·成都精神”為題,筆者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以藝術院校雜技班孩子的故事為例,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調研分析,展示他們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成長的心路歷程,反思地方藝術教育與城市精神共同發展道路上的得與失,旨在為詮釋中國夢四川篇章下成都精神的豐富內涵提供參考。
【關鍵詞】藝術教育;成都精神;大學生紀錄片
一、創作緣起
在全民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青少年的教育一直是重要的基石。特別是高速發展的當今,藝術教育更是不可缺失的關鍵。中國夢從來都不是空話白說,只有將其落到實質,與生活息息相關才能得以實現。所以我們從當代大學生的視角出發,關注藝術教育中成長的雜技班孩子,走進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世界。此次基于紀錄片創作項目的現實意義便是展現青少年藝術教育的現狀引起關注和思考。
二、創作簡介
自2015年9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將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成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成都市一直積極的把教育的關注點平衡到藝術教育中,加之《意見》的印發,這將會對青少年的審美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也展現了關于藝術教育成都市已經走在了我國的前列。我們在藝術教育中了解發現了成都精神蘊藏其中,選擇結合自身所學專業,以藝術教育作為切入點,研究成都精神在審美教育現階段中的力量,為國家美育工作的推進貢獻綿薄之力。
藝術教育絕不是精英教育。國家加強美育工作,要求中小學在開設的美術、音樂課程基礎上,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全民藝術欣賞水平。另一方面,增加我國的傳統藝術的人口基數,為傳統藝術、民族藝術的傳承奠定基礎。根據《意見》的提出,我們選擇以雜技藝術作為項目研究中心。
本項目將大致從“專業、文化、家庭、社會”等四個要素出發,反映雜技班孩子的各方面面貌和對他們接受到的教育的思考,旨在用一種冷靜、理智、客觀的態度記錄他們在藝術教育下的成長歷程。擬從這四個點出發并展開深入研究,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反映藝術教育在目前這一階段的現狀。
三、創作闡述
我們的孩子們在學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到底在學什么。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是一心培養出藝術家,不是為了多加一份成功的砝碼,也不是為了多一個謀生的工具。而是,讓人們在感到辛苦、困頓的時候,得到一份慰籍;能夠自由的勾勒出夢想的形狀;亦或是能夠擁有對待事物更加平和、寬容的心態。所以才會有人說,藝術教育是人類思想的體操,讓人脫離平凡與平庸。
拍攝開始的時候,我們對拍攝的人物,只有最基礎的了解。與那些最小七歲最大也不過十五歲的孩子共同去探究藝術教育,涉世未深的我們內心也是惴惴不安的。我們團隊的成員都是九零后,經歷的是標準的九年義務教育,當我們真正走進他們的課堂,發現的不是朗朗的讀書聲,而是擲地有聲的汗水和眼淚。我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發掘到他們內心的精神力量并且傳遞給大家,所以選擇用攝像機來記錄這些孩子們的“專業、文化、家庭、社會”四個要素,讓更多人了解藝術教育教會的是什么,領略成都精神的重要內涵。
拍攝主角:陳瑾妤,女,十六歲,年紀最大的學生。學習雜技七年,做各個項目游刃有余,動作的完成也十分到位。她是善良率真的一位女孩子,由于不喜歡成天坐在教室背書寫題,便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雜技這條道路。盡管練習雜技時身體要忍受許多疼痛,但這對于她來說這是甜的。因為她的夢想是當一名雜技演員。因為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雜技,她覺得快樂,滿足。她希望著有一天能加入太陽馬戲團。因為本身就是全班年紀最大的同學,所以陳瑾妤在班里就是榜樣,主心骨的存在。她的自律自覺讓我們覺得佩服,她告訴我們想要成為更好的雜技演員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流的汗水淚水只有自己才知道。
易慧,女,七歲,年紀最小的學生。廈門人,到雜技班學習不到一年,年齡小身體柔,正是訓練的黃金時間,學習較勤奮。父母離異,哥哥正在坐牢,親戚是雜技藝術學校的行政老師。因為從小看見家庭的一些變故,哥哥的入獄,內心積攢了很多故事,承擔起小小大人的角色,看上去有不符合同齡的“成熟”,與其他同學甚至比她大好幾歲的同學都格格不入。內心非常渴望朋友,卻因自我的成熟而受到身邊同齡小朋友的排擠,因此小小的她在接受訓練時對于自己特別“狠”。問到老師對這個學生的評價,老師只是笑笑說:這孩子訓練的時候眼睛里有光。
四、項目總結
藝術教育本身就應該從小開始。我看到過這樣一段話,能夠很好的形容藝術教育究竟是什么?!巴陼r,我們講英雄故事給你聽,并不是一定要你成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高尚的品德。少年時,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為了讓你的心靈充滿情趣。這些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這樣,即使在最嚴酷的冬天,你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p>
通過此次紀錄片的創作,讓身在成都讀大學的我們看到了在這個城市里在藝術教育中成長的孩子們。了解他們的生活,看到他們對夢想的追尋,內心里的堅毅,他們正是成都精神的代表。從他們身上我們學習到了感恩、知足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力量,我們的專業技能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了成長。更希望人們可以關注我國青少年的美育藝術教育,找到存在其中的精神力量。
作者簡介:
劉鑫,(1993~),漢族,女,四川宜賓人,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本科生;
李姝,(1984~),漢族,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教師。
基金項目:該項目系成都大學第十屆“科創杯”項目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高校藝術教育與成都精神》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