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山
(涼州區西營鎮西營九年制學校,甘肅 威武 733000)
【摘 要】系統完善的學制是我國進行合理的學校教育制度的前提與根本。學制改革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變革,我國現行學制在經歷了長期的改革發展之后仍存在諸多問題。義務教育作為我國最基礎的教育,在普及知識、提高人民素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方針與目標的確定要以人為本,并以此為前提進行系列改革。這就要求其學制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以此推動教育系統的變革,進而給整個社會系統的變遷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義務教育;現狀;學制改革
一、我國現代學制的含義及發展歷程
學制,即“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它是由國家頒布并保證實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調整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銜接、交叉、比例關系以及教育權力分配關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我國現代學制最初是由西方傳入的。1902年制訂了“壬寅學制”,1903年經過修改制訂了“癸卯學制”。這是我國首次以正式法令的形式頒布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學制, 也是我國現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學制。該學制于1922年又提出了新的方案,形成了“壬戌學制”。此學制在原來的基礎上將學制縮短了5年。它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這充分說明了該學制對于我國當時教育的積極作用。新中國成立后頒布了《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 這是我國在學制發展歷史上又一個新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幾年,我國的學制系統再次逐步地向合理和完善的方向發展。1993年國家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基本內容是“兩基”、“兩全”、“兩重”。1999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規定現有教育體系結構的調整方案。
二、我國義務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義務教育性質認識不充分,未真正實現普及教育
所謂義務教育,是指國家根據法律的規定適合年齡的兒童實施一定年限的學校教育,并且這種教育是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這對兒童既是一種權利,又是一種該有的而且應盡的義務。由此可知,義務教育的性質之一就是普及性。這種普及教育,是指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它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等。從范圍上講,它應該包括《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每一個人,每一個適合求學的兒童;從最終目的上講,只有普及了我國最基本的教育,才有可能提高我國全民族的素質。
(二)我國人口眾多,義務教育城鄉發展不均衡
當前我國教育發展中存在這許多的問題,其中人們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的,是義務教育發展當中的的不均衡,即教育的不公平問題。義務教育國家基于兒童的一項具有強制性與免費性質的教育權利,本該是最應體現教育公平的領域。因此,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問題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在推動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時,我國黨和政府也在積極地推進著義務教育向更為公平的方向發展。2005年,教育部專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要求把義務教育工作重心轉到均衡發展這個關鍵點上來。具體來看,要以保障適齡兒童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為基本要求,將教育質量的提高作為重點,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把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上來。
三、對現行義務教育學制改革的策略性建議
(一)義務教育性質要求其分段需多樣化,進一步普及教育
義務教育的普及性表明它的本質是基礎性和大眾性。九年義務教育在普及過程中規定:按發達地區、較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三個不同區域分期實現。這充分的表明了義務教育的分段應該多樣化,而不是遵循固有的刻板模式。這樣一來,它才能適應不同地區在義務教育當中具體的不同需要。也就是說,實行學制分段多樣化的依據是當時當地普及義務教育的具體年限和如何普及才有利于教育發展的情況, 比如,可以九年一貫, 可以四五分段、六三分段等等, 或者將幾種分段并存。唯有如此,才能使義務教育更好的落實在實際的行動與實踐當中,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普及教育,并在此基礎上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
(二)加強義務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學制改革的進行,要以課程體系的組織以及具體內容的改革為載體。現有課程體系與內容以及課程體系內容在未來的發展方向,發展理念,與未來社會生活的聯系等,都對學制改革起著關鍵的制約作用。根據我國義務教育培養目標與教育目的來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和內容改革的最終方向,是要保證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要保障他們受教育的權利。改革過程中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提高自身能力。其改革應遵循的原則有三個方面:
一是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也就是說,課程體系和內容的改革,要從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學生認知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學生對社會,對他人,對自我的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是普及性和基礎性原則。義務教育是國家為保障兒童受教育權利的基本公共服務,其課程內容面向每一個學生,學習的難度與標準也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水平,具有基礎性。
三是科學性和發展性原則。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和內容首先是科學的。課程資料所承載的,是歷史上人類文明不斷發展與積累的成果,也是濃縮的知識精華,它應符合教育與心理的客觀規律;其次,社會一直處于高速的發展過程中,在掌握了科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還要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和新知識進行研究學習,兼顧課程內容和實施手段的同步探究與發現,以促進學生自身知識的不斷更新,能力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石中英, 王衛東.基礎教育新概念(創造教育分冊).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9.
[2]劉遠碧,稅遠友.我國義務教育學制改革的走向[J].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2006(10).
[3]黃偉,社會轉型與教學設計[J],外國教育研究,2002(2)。
[4]茅徐斌.高職院校彈性學制下教學管理模式的研究[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