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慧蓮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互聯網時代流通供應鏈組織模式發生轉變,供應鏈下游流通組織逐漸成為主導組織,能夠為上游的供應商和相關節點企業提供需求信息。推動流通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綜合考量外部經濟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內部利益驅動因素。中小零售企業可以從訂單、產能、物流三者的整合入手,實現對供應鏈資源整合。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可以向物流企業或生產者直接反映個人需求,實現供應鏈體系中基于消費者為主體的流通供應鏈整合,推動行業的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供應鏈 流通組織 整合
互聯網背景下流通業供應鏈發展現狀與特征
(一)互聯網背景下流通業供應鏈發展現狀
在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流通業供應鏈發展可以分為上下游兩大組成部分。第一,流通業供應鏈上游發展現狀。上游流通業主要是為生產者提供服務。圖1是2012-2015年間中國企業聯合會通過調查收集的50家主要流通企業上游產業鏈物流服務的數據。從圖1調查數據可知,受訪的50家流通業企業為上游企業提供的流通服務總額不斷增加,年業務額的平均增長率為7.71%。而受訪的50家流通企業在開展上游生產物流服務時,所獲得的總利潤從2013年的每月190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每月292億元。第二,當前我國流通業的下游產業鏈發展較為迅速,電商經濟將這種下游流通表現得更為明顯。表1是2012-2015年我國流通業服務業下游的產值變化。從表1數據變化可知,從2012-2015年,流通業下游產業鏈也同樣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這說明流通業的下游產業鏈在我國經濟的整體大發展環境下,也獲得了較好的發展。
(二)互聯網背景下流通業供應鏈發展特征
近年來,我國流通業供應鏈發展迅速,并表現出以下幾個明顯特征:第一,流通業供應鏈的發展規模不斷增加,發展速度較快。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階段的流通產業規模也處于優勢地位。第二,流通業的運輸能力與管理技術不斷提升,進而提高了流通產業的經營效益。作為我國傳統經濟體制中的附屬行業,流通業的低效益趨勢正在明顯轉變,隨著技術革新與理念革新,行業發展備受關注,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承擔了越來越多的作用。第三,供應鏈流通產業的區域化整體網絡結構還并未形成,橫向縱向發展組織結構不平衡。第四,流通業供應鏈的市場參與主體的成熟度不高,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流通企業面對外資的競爭,難以與之形成有效抗衡之勢。
互聯網背景下基于供應鏈整合的零售組織重構
專業零售組織的反饋型重構。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專業零售組織可以降低傳統模式下信息獲取不及時的風險,形成最快的信息獲取與反饋(蔣倩,2016)。而這種反饋可以通過供應鏈的逆向流通向上游企業提出新的需求信息,上游企業由此立即開始生產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綜合零售組織的效率型重構。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逐漸出現一些大型的綜合零售組織,以大型的超市、賣場等形式出現。這些組織因其巨大的體量而往往占據了大量的流通渠道份額。很多知名的品牌廠商具備向綜合零售組織轉變的價值,為綜合零售組織提供了重構的機會。而這種重構關鍵在于流通業的支持能否滿足實際的流通需要(謝筱,2016)。綜合零售組織更加注重的是供應鏈整合中的效率狀況,是一種效率型的供應鏈整合組織。
網絡零售組織的定制型重構。互聯網的出現使得網絡零售組織獲得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隨著網絡零售組織的發展,其日益呈現出了一種定制型的供應鏈整合重構。即網絡零售組織將根據市場上顧客的個性化需要而為其提供定制化的產品。例如,我國電商企業蘇寧易購就推出了“蘇寧私享家”,就是這種發展模式的一個典型代表。
互聯網背景下流通組織的供應鏈整合模式
商品自由聚集整合模式。將社會上零散分布的各類商品資源進行集聚整合,被稱為商品自由聚集。零售組織要實現對上游的控制,應當先實現對各類零售資源的整合。對于中小零售者而言,需要通過批發組織來實現供應鏈上的貨源保障,為此,可以從訂單、產能、物流三者的整合入手,來實現對供應鏈整合。在商品自由聚集的整合中訂單是關鍵,而要獲取訂單就必須對產品的質量進行嚴格的控制,分析市場的需求,制定針對性的定量與物流流通計劃。這將為整個供應鏈上的各個參與者提供降低經營成本的機會。
交換中介管理整合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供應鏈體系中零售與流通之間整合的過程中,生產者無需提供商品交換來促進交易的發展。可利用智能化技術促進商品交換,并進一步利用供應鏈來優化經濟活動的關鍵點。推動流通的集約化發展,使得稀缺的資源能夠得到更好的配置,需要采取交換中介的方式,這是智能化交易的橋梁,可通過交換中介實現對兩端供應鏈物流的整合。
市場需求的整合模式。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能夠獲得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產品的替代性也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消費層次與消費環境下的消費者將產生差異化的消費。差異化的消費使得傳統模式下的供應鏈流通變得疲于應對,而生產者也不確定應當生產什么以及在什么時候生產多少。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可以向物流企業或者是生產者直接反映自己的需求(孫超奇,2016)。供應鏈則可以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來記錄需求,并最終形成匯總信息傳送給供應鏈上的上一級企業。而上游企業則根據這些需求信息和需求時間來針對性地組織生產,促進供應鏈的整體利潤率提升并更好滿足消費者。由此,也實現了基于供應鏈體系中底層消費者的流通業整合。
互聯網背景下基于供應鏈整合的流通組織重構優化策略
(一)互聯網背景下基于供應鏈整合的流通組織重構存在的問題
1.信息化優化路徑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第一,供應鏈上的流通企業缺乏強烈的信息化建設意識。很多流通企業認為這種方式不僅投入大而且存在較大的信息風險。第二,供應鏈上的流通企業往往缺乏進行物流整合的信息化建設能力。第三,流通業進行信息化改革的企業文化氛圍不夠,有些員工認為這種信息化將會減少工作崗位,對于流通業的產業鏈信息化建設一直持反對態度,并在執行具體的改進措施時,出現嚴重的執行打折情況。第四,缺乏整合全球產業鏈趨勢下戰略性流通組織整合發展的信息化建設規劃。目前我國大多數流通企業在制定產業鏈整合發展的信息化戰略時,往往是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缺乏一種全局性的戰略發展規劃。
2.流通企業規模與品牌限制。專家和學者研究表明,我國流通企業的規模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處于規模偏弱階段,尤其是采用集中度指標衡量時,企業規模較小的劣勢更為明顯。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流通供應鏈整合發展,需要企業具有較大的規模優勢,發揮其資源整合與信息化建設優勢,推動企業的創新發展。與此同時,我國流通企業在自有品牌建設方面,也存在著多方面的限制,還存在著投入不足、發展不良等情況,很多零售企業依然在采取壓低供應商價格或收取入場費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盈利,導致企業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明顯,難以形成大規模的領導企業引領行業的發展,阻礙了行業間、企業間的資源整合。
3.供應鏈模式下的流通業整合發展規劃不合理。在供應鏈模式下流通業整合發展不能只考慮某一環節的物流需求,還要將整個供應鏈的物流需求進行綜合考慮,并基于綜合考慮設計流通業整合發展的規劃。當前我國流通產業在供應鏈背景下的發展規劃缺乏對整體的考慮,導致流通業整合發展規劃局限于某一環節,難以形成整個供應鏈下流通業的整合。這種發展規劃的缺失表現為:流通產業發展規劃側重于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流通整合,對于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流通整合規劃不足。這就使得流通產業在企業與消費者間的促進作用較大,而供應鏈上游的流通業整合發展程度則較低。
(二)互聯網背景下基于供應鏈整合的流通組織重構優化
1.強化流通業整合發展的信息技術支持。現代經濟發展路徑下,信息技術支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現代流通業的發展,都要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進程,不斷革新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支持促進供應鏈體系下流通業整合發展。一方面信息技術支持需要政府或行業協會的引導,制定流通業整合發展的統一信息技術標準。另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在基礎信息服務上的投入力度,營造更好的基礎信息使用環境,推動流通業整合發展。再次,流通企業本身也應當對其內部的信息化建設進行改造升級,從而完善企業內部的信息化水平,實現與國家標準的對接。
2.擴大規模塑造品牌。互聯網背景下,針對國內流通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的問題,建議主動引導企業向平臺化的方向發展,逐漸擴大規模,為供應鏈的整合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加快流通企業的組織化建設,也能夠迎合供應鏈整合的需求,企業和企業之間通過建立合作戰略聯盟,可以促進資源的進一步共享和聚集。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流通業正在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是產業的升級轉型發展,另一方面是批發零售業的支持。所以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快自有品牌的建設和發展,提高企業在供應鏈整合中的主導地位,對消費者提供誠信的信譽保障,強化消費者的認可度,帶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完善供應鏈模式下流通業整合發展規劃。在供應鏈模式下,流通業整合發展不能只是某一個環節的發展,而必須是供應鏈全過程的整體整合發展。實現整個供應鏈環節的流通業整合發展,才能更好促進我國產業經濟發展。首先,對于生產者之間的物流要做到不同企業之間的合作。其次,對于企業內部的物流而言要做到產品的合理儲藏,減少內部物流發生的頻率。對于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物流,要發展精益化的物流。而從供應鏈物流的整體來看,則是要利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流通業整合發展的信息化改造,從而提升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總論
近年來,流通業上下游產業鏈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隨著我國流通業在運輸能力、管理技術方面的不斷改善,其經營績效也得到了較大提高。但供應鏈流通產業尚未形成一個區域布局合理的整體網絡結構。不同地區的流通業發展程度無論是從縱向還是從橫向來看,都存在不平衡性。對于中小零售者而言,需要通過批發組織來實現供應鏈上的貨源保障,可以從訂單、產能、物流三者的整合入手,實現對供應鏈的整合。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可以向物流企業或者是生產者直接反映自己的需求,實現供應鏈體系中基于消費者而形成的流通業整合。
參考文獻:
1.王柏誼,楊帆.“互聯網+”重構農業供應鏈的新模式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6(5)
2.劉向東,陳成漳.互聯網時代批發商的“再中介化”——價值鏈整合視角[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6(6)
3.蔣倩.“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優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5)
4.謝筱.談互聯網時代流通組織的重構——基于供應鏈逆向整合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6(16)
5.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宋則.我國商貿流通服務業戰略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32)
6.中國社會科學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宋則.我國商貿流通服務業戰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2(36)
7.孫超奇.互聯網時代流通供應鏈創新分析[J].中國市場,20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