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香
【關鍵詞】 課堂教學;先學后教;作用;主體性;和諧性;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4—0078—01
“先學后教”是教師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簡明揭示學習目標后,指導學生經過獨立自主學習發現疑難和問題,自主嘗試和親身體驗,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疑難問題,運用讓學生教學生,教師啟發學生等形式,促使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的教學組織形式。在這一過程中重點抓住學生“先學”環節,突破“后教”中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形成了師生和諧的課堂氛圍,逐步形成了輕松高效的教學效果。
一、“先學后教”凸顯了高效課堂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生本教育的教師觀認為: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不見自我”,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生本教育秉持的是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者,發掘和提升學生的潛力,正是我們的主要職責。這種觀念改變了以往把學生看作機械的、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和處理者的觀點,使教育回歸到本質,即教育是幫助受教育者自我發展的過程。生本教育就是新的課程改革理念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獲取知識。新課程強調,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并不斷地給予學生支持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先學后教”正是為了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教前先學, 不僅對教材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而且形成了知識的難點、疑點, 這樣帶著問題聽課, 目的明確, 態度積極, 注意力集中, 聽課的效果遠比那些教師講什么聽什么,主觀上沒有思想準備, 沒有重點, 沒有目標的聽講要主動得多。當教師講到自己預習時已經理解的部分時, 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看教師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的講解比較, 取教師之長, 補自己之短; 當教師講到自己預習時尚未理解的問題時, 則重點看教師是如何把握新知識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隨著教師的講解, 逐步理解和掌握, 改變過去把學生當作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 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真正凸顯其課堂學習的主體性。
二、“先學后教”增強了高效課堂師生關系的和諧性
為了真正實現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和諧發展,教師必須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生學習感到困難需要尋求幫助時,教師要及時、恰當耐心地給予指導。再者教師要有民主意識。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良好學習的保證,為此,教師應該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充分發揮能動作用。教師講課前需要備課, 這是教師上好課的前提, 學生聽課前同樣需要認真自學, 這也是學生學好課的前提。只有教師的備教而沒有學生自學的課堂教學, 教與學是脫節的, 信息傳遞的過程常常是單向的。而只有通過學生的“先學”, 對教學內容進行認識和了解,才可以對新知識有自己的感知、梳理, 才可以形成自己理解的系統的知識, 才能在教師講課時迅速進入角色,使教與學這一對矛盾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得到統一。“先學后教”不僅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也有效地保證了課堂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先學后教”促進了高效課堂學生學習的高效性
“先學后教”的基本模式是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匯報交流,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以“自學”作為“合作”的基礎和前提,以“合作”作為“自學”的發展和深化,以“交流”作為“自學”的鞏固和提高。在“自學”、“ 合作”、“ 交流”三者關系中,“自學”為中心,“合作”和“交流”都圍繞“學”這一中心展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交流為主線,思維為核心,創新為目標。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自學, 復習了涉及新課的相關知識, 為上課排除了障礙, 開辟了道路, 同時由于對所學內容已有了初步掌握, 聽課效率提高了,知識學得靈活了, 記得也牢固了, 減少了課后因上課聽不懂而多花的時間, 保證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 形成了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由于生本教育在課堂上強調以學生的“學”為本,強調學生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師對于問題或任務的結果并不會輕易給出,而是讓學生經過討論、實踐、探索等方式后自己與伙伴一起歸納、推理和總結得到的,正是由于這樣的過程,學生一旦獲得正確的結論,新舊知識體系便很容易完全混為一體,成為已有知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當牢固,從而促使學生的課堂學習達到高效性。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