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進守
【關鍵詞】 數學教學;多媒體;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4—0112—0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我國數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得到教師和學生的接受和重視。在數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教師去引導和激發。而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利用多媒體,可以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展示色彩鮮艷的圖片,能變抽象的知識為形象具體的圖片和動畫,有效突破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適時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比如,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一課時,筆者設計了有關的教學課件。使用這些課件時,屏幕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美麗清晰的地平線上,太陽開始露出了可愛的笑臉。將這一美麗的景象形象地比喻為直線和圓的關系。在舒緩、優美的《日光曲》音樂的伴奏下,一首“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詩輕輕朗誦出來……組合成一個巨大的、誘人的“探索場”,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悟出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在公共點個數方面存在的本質特征。教師提示學生去思考:直線和圓有幾個公共點?位置關系可分為幾種類型?分類的標準是什么?能否像判定點和圓的位置關系那樣,通過數量關系來判定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樣,使學生學會運用聯想、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問題實質,同時也會使探索的興趣持續下去。
二、利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數學教學每節課都有重點,而往往這些重點就是教學的難點。這些教學難點之所以成為難點,主要是中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必須借助形象實物的支撐來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而多媒體具有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特點,適時利用它,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為具體形象的圖片和有趣的動畫,進而降低了學習難度,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適時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如,“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的教學,利用實物演示比較麻煩,且效果不好。如果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這樣的情境:對長方體進行一排,再一層的分割再聚合,將清楚地演示出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實踐證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生動的動態畫面聯系起來,不用教師多講,學生就能準確、快速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強調“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多媒體是創設教學情境的有效手段。
比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側面積”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先出示長方體的底面,把它的側面展示出來,這時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出:側面積展開就是一個長方形,長是底面周長,寬是長方體的高。這樣,學生很輕松地就推導出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利用多媒體加強學生思維訓練
“數學是人類思維體操”,學生是在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中受到思維訓練的。因此,現代數學教育觀特別強調要重視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過程和知識發生過程的展現,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借助多媒體的經驗替代功能,將感覺器官、思維觸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維空間,從而達到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虛為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時空領域。多媒體展示的奇妙絢麗的聲、光、形、色,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用變維(改變問題的維度)、變序(改變問題的條件、結論)等方式(發散式)提出新問題,將問題鏈引向課外或后繼課程學習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總之,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而利用多媒體能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條件,讓學生真正地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