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良
摘要:數學教學,其關鍵當讓學生去學,而且應當讓自主意義上的成功性的學習。人們相關的數學課堂,學生是否真正學起來,是否就是真正意義上學的成功,還需要課堂教學的實踐來檢驗。
關鍵詞:數學課堂 學習效率 策略思考
平時的數學教學,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已明顯不同于小學,其教學效率似乎不是那么高。主要因為初中數學難度相對比較大,學生學習方法也有一定的問題。對教學我們是否就任其這樣低下去?切切不能!應當思考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策略。在平時的數學學習中,積極探索出這樣的三大策略。
一、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
學生之所以課堂學習效率大不如小學生,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初中數學學習的課堂,學生不是那么主動。學生為什么就不是那樣的主動?是因為一般教學課堂雖然教師也都思考著將以學生為主體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但就是在具體的教學中自不自覺地讓學生主動不起來,這樣的教學課堂其效率是永遠也高不到哪里去的。針對如此情形,努力尋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策略。為了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勢,注意營造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的氛圍情境。如初中數學中的幾何學習,其幾何之定義和定理內容都比較抽象,怎樣讓學生能夠去主動探究出這比較抽象的定義和定理?教學時力求營造學生主動說的情境,則獲取比較明顯的教學效果。教學時,力求讓學生先去主動地思考著幾何題的條件分析與要求證結果的關聯性,力求讓學生再圍繞直觀幾何圖形進行分析判斷,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進行推理。當一個個學生都在這樣的情境中進入主動探究的角色時,學生便比較有意義地說出題設與結論的推演關系。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不少學生未免說得就是十分的明白,但學生又在相互之間進行暢所欲言地說的基礎上進行著爭辯,越是爭辯其抽象的內容便顯得越是具體形象起來。這個時候學生也就不僅僅就對產生認知,更為主要的是對數學文字產生著認知。比較好地讓學生理解、掌握、辨識幾何知識,打實著學生運用幾何新知識去解決幾何數學問題的基礎。
二、誘導學生探究學習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
平時學生的數學學習都存有不少的滿足感,以為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些具體的數學問題就已經獲取到了成功。不少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也往往都是這樣,遇到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多是大眼向小眼,“伙計”向“老板”。學生多不去主動探究和積極意義上的繼續探究,長此以往,數學學習的課堂是不可能呈現任何意義上的高效的。所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需要思考和實踐誘導學生探究學習的問題。誘導學生探究數學,作為教師需要能夠比較及時地為學生提供探究的話題,也可以利用學生所發現的數學問題去做話題。利用相關比較鮮活的話題可以激發起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所能提供給學生的話題往往與當堂課的教學有關,學生也比較容易探究,也比較容易建立起學生進行探究的信心。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分式的意義,就誘導學生去探究這樣的問題,如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與分式的關系,分式中字母取什么值時分式的值就為0,分式中字母取什么值時分式的值不為0。為了讓學生去探究,比較現實地告訴學生,分式的意義是初中數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更是中考數學的座上客。僅讓學生知道這點滴還不行,還需要從數學與生活、數學與科學等角度去告訴學生探究分式的意義關系。當學生都進入主動的探究角色時,學生也就不難發現:分式與分數是相對應的,分式建立在分數基礎上,何謂分式又何謂分數?當A/B的A和B都是數字時,那就是分數,如果是A/B中的B是字母時那就是分式。為什么就是如此之區別呢?繼續讓學生對1/4和1/B進行比較,學生便比較出個中的奧秘。教學時,如果多讓學生去做做這些比較實質性的事情,對提高數學課堂效率也是大有好處的。
三、督導學生合作學習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
應當說初中學生對合作學習有著一定的興趣,平時的數學學習不少學生也在合作學習中嘗到了不少的甜頭。但相關的教學現實讓我們感到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合作不能完全令人樂觀,因為合作學習中的雙方乃至多方在學習上是存有差異的,甚至就是比較嚴重的差異。學生之間的差異致使學生之間的思維不能比較迅速地產生思維的碰撞,一些具有思維優勢的學生總不是愿意與存有思維問題的學生進行合作。而存有思維問題的學生也不就是那樣的巴結著,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我才不理睬你呢。具有如此之傾向問題,那學生的合作也只能算是一種形式。對此,我們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應當多進行督促引導,只有在督促引導基礎上的學生合作,才算得上是有意義的合作,體現在課堂上的合作才能促使學生學習的有效和高效。如在教學多邊形內角和的內容時,讓學生進行著兩兩之間的合作。在學生合作時,發現有兩兩學生的合作不是怎樣的合作、默契,原本兩兩之間運用實物模型的擺放進行合作探究的,卻在課堂合作的節骨眼兒上產生著不愉快而分道揚鑣起來。這時教師湊近與他們,和他們一起構成三三合作的小組,并讓他們將兩個甚至多個三角形拼湊到一起,形成各種多邊形。在相互之間的擺放和思考交流中,大家都很快地進入到三角形內角和的相關知識層面進行思考,大家也比較迅速地共同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的正確的計算公式。督促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從一定意義上講生生組合,不能就是老師的隨意行為,更不能就是老師的草率行為。作為老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掌握學生認知水準、興趣愛好和思維特質,尤其必須能夠充分了解相關同學之間的關系,實現某種意義上的良性組合和優化組合,以此比較真實意義上提高起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岳麓書社,2007.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04).
[3]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