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鵬 徐海清 張志新
摘要: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的學生進行調查,從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認識、教師教授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方法、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學法及學習西方經濟學課程后的反饋四個方面來反映當前民辦應用型本科經濟學教學的現狀。建議從西方經濟學應用實踐的目的入手,以教師和學生的課堂教學關系為紐帶,構建應用型本科西方經濟學動態統一教學體系。
關鍵詞:調查問卷;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
一、問題提出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深化課程體系改革要以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整合相關的專業基礎課、主干課、核心課、專業技能應用和實驗實踐課,更加專注培養學習者的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盡管這一說法已經不算是新鮮的內容,但是如何去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目前的課程體系存在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去改革?教師和學生對于應用型人才的認識又有多少?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是什么?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去準備?等一系列問題都亟需解決。因此本文將以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經濟學課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開展教學現狀的調查和分析,梳理面臨的困境,發現真實需求,為其他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高校提供參考。
二、調研設計
本次調研對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關于學生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總體感受;二是關于對教師教學體系的評估;三是對學生學習體系的評估;四是關于西方經濟學課程效果的反饋。調研對象主要是以民辦本科應用型高校會計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的學生為調研對象,專業覆蓋會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學、工商管理等。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3600份,回收率100%。同時,對部分教師和教輔人員進行了訪談,以便核實調查結果。
三、主要結論
(一)關于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總體感受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學生都認為西方經濟學的課程有用,接近于100%,但是對于發揮作用的方面有所分歧,比例最高的是認為對“就業有用”(32.2%)、“認識現實生活”(25.8%),而在學習方面有用性的評價僅有“其他課程學習的基礎”(25.80%)、“考研”(16.10%)。然后對于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普遍認為不容易,認為“難”的占到30%,而認為不難的僅有“5%”。
由此可見,學生對于課程的感受主要來自于對課程實際應用性的認知,特別是對于自身實際相關的生活體驗的認知。當西方經濟學課程用以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包括未來的就業問題,那么即便該課程較為難學,學生也是愿意去學習。
同時,認為西方經濟學課程難學的原因主要是“理論體系復雜”和“內容過于抽象”,分別占到40.9%和50%。這說明了西方經濟學作為理論經濟學課程,本身確實存在體系復雜和內容抽象兩種問題,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也感受到這一點,這一點也正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理論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二)關于對教師教學體系的評估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目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課件講授和板書”(46.34%),其次是“案例分析”(34.10%)。不過學生目前認可的有效教學方法首選是“案例分析”(34.80%),其次是“課件講授和板書”(23.20%)。從這方面來看,兩者依然是教學方法的主流選擇,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學生對于教學方法的選擇有更多的要求,如“以問題為導向”,任課教師僅有9.7%采用了這種方法,確有18.6%的學生希望能選擇該種教學方法。同樣的,對于“課堂討論”和“啟發式互動”兩種方法,學生也傾向能有所增加。這意味著在保證案例分析教學的前提下,要降低課件講授和板書的比例,增加對其他教學方法的使用,豐富課堂的教學方法。
傳統意義上,我們對于教師教學的正確形象主要定位在教學態度、教學用語以及教學儀態上,但是從本次調查顯示,學生不但關注教師的教學形象,而且關注點除了上述三種以外,更注重教師知識教授方式。這也說明了隨著時代發展,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講授方式,而是希望更多能基于學生目前的特點以及新時代各種工具的使用,使得知識的講授方式更加豐富有效。
課后答疑是整個教學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該環節甚至比教學環節的作用更大,因此學生如何對課后答疑的反饋有助于教師對教學成果的評估。學生對于和教師交流的渠道主要的選擇依然是面對面的交流,占52.9%,排在第二位的交流方式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電話溝通,QQ以29.4%的比例成為學生與教師交流途徑的第二選項。不過這僅僅存在于一般的交流,而學生如果遇到課堂上沒有聽懂的地方,高達60.6%的方式卻是自行在網絡上查找,其次才是咨詢教師,僅有18.1%,剩余則有興趣圖書館查資料,有15.1%,可見當學生遇到專業領域的問題時,主要還是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解決,這一點與傳統的方式有所區別,也從另一個側面上說明教師要能在課堂上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資源供學生課后復習。
課后練習既是教師檢驗學生有效性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生認知自己,得到學習滿足感的一種方式。通常我們都是選擇通過課后習題的方式來練習。不過從調查中得知,學生最易接受的方式主要是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與討論(41.6%),其次是以課題形式在教師協助下解決實際問題(22.29%),然后才是課后習題的練習(19.4%),最后的選擇是進行專業文獻的閱讀(16.6%)。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越來越不滿足于課本或者文獻里的知識點的重復復習以及對有標準答案的習題的反復練習,取而代之的則是傾向于如何認識現實的經濟問題,如何利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來解釋社會現象,以及如何解決現實經濟中的問題。這一點也與應用型人才培訓的目標不謀而合。
(三)關于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評估
除了對教師體系的評估之外,我們還需要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評估,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組成,因此了解并分析學生的學習也是必要的。隨著移動互聯的技術不斷發展,移動互聯學習越來越普及。那么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利用互聯網等工具或者平臺進行經濟學學習是否會有效果?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學生們對于目前流行的慕課和微課已有認識(79.3%),但是愿意選擇慕課或者微課來進行學習的學生比例并不高,僅有36.3%。不過如果實行線上視頻課程用于基礎學習并提供相關資料,而課堂上以互動活動的方式來進行實踐這一方式,學生則愿意接受,贊成的比例達到63.3%。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依然認為教師課堂教學形式是他們易于接受的方式,并且除了教材以外,相關的輔導教材和參考資料也不可或缺。
(四)關于西方經濟學課程效果的反饋
從目前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反饋來看,有近四分之三的人表示了滿意,這表明目前的教學還是能夠讓學生容易接受并認可。不過,從不滿意的回答中也可以發現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講授方式太單一”、“講授內容太無聊”,各占到37.5%,從這一點來看,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建設仍需要完善,特別是教師教學方面。如何使得這樣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更吸引學生,是每一所應用本科高校的西方經濟學教師都值得思考的問題。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學生對于設立西方經濟學的實踐教學課程呼聲很高,高達86.2%,并且希望通過西方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能夠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36.8%)或者是“分析現實問題”(28.0%),同時也盼望能改革西方經濟學期末考核的方式,認可較高的考核方式是“設定任務以結果考核”(45.4%),高于“傳統閉卷考試”(33.3%),從這一角度來看,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已經不能滿足于以往的學習和考試方式,對于如何能夠讓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可以在學習生活中盡快轉化為實際應用表現出了極大的渴望。
四、結語
從調查結果看,只有通過建立學生和教師的動態統一的教學來解決教學困境。首先,從教學主體來看,在課堂上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展示來實現,體現出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主體的作用。但事實上,由于教師掌握的信息更為豐富,因此教師實際上在承擔教學主體的責任更多一些,但是對教師主體的部分弱化,課堂控制權的部分讓渡會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其次,從教學內容來看,由于在課前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經過主動式學習準備,并有過較為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因此使得課堂不再是對知識的反復重復,更多是對教學知識點的深入分析和討論;最后,無論是存在分歧還是達到觀點統一,都會使得教師和學生的成就感得以增強,彼此信任感也得以鞏固,這也為下一階段教學的開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熊維勤.基于應用能力培養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2).
[2]徐敏麗.美國經濟學教學方法的特點與啟示[J].科技視界,2012(33).
[3]劉加林,王曉軍,周發明,李晚芳,彭分文.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經濟學》“五個三”教學改革體系創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08).
[4]課題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創新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09).
[5]課題組.應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民辦教育研究,2009(01).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民辦高校本科應用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15C098Y;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財務管理專業教育的探討”編號2016ZDX237。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滇池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