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福巖
摘要: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開始。教育應該是導火索、沖擊波、興奮劑,要有啟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導語雖然短小,在語文課中卻發揮著重要作用,他決定這一節課成功與否。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對導語的使用,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語文課 導語 體會
一、運用故事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這一代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在爺爺、奶奶的呵護,爸爸、媽媽的愛撫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面對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他們看到的只是自己狹小的生活空間,根本不愿意或不想去了解周圍的生活狀態,時尚、冷漠、自私、早熟、生活感悟能力低,幾乎成為這一代人的代名詞,以至于寫作文時常常有無從下手,言之無物,空泛抒情的現象。基于這一點根據課表中“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教育理念,在教學敘事類較強的文章時,我利用故事常設情景,讓學生在故事中感悟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蠟燭》一文時,我用5分鐘給他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夫妻,他們都是工人,一個兒子正在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間15平方米的房子,擺了一張雙人床、一張單人床、一張學生桌,家里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著震動,兒子寫作業的思路就會被打亂,為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出去。每天晚飯后,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習慣、一種規律。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里不知不覺學習到深夜,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中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著大衣、戴著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一下子被電擊著了,淚流滿面地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故事還沒有講完時,我發現許多孩子的眼睛里有了晶瑩的閃動,講完后,很多孩子已是淚流滿面。接著我問同學們聽過故事的感受,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被故事中偉大的父愛深深地感動了”看到同學們的情感已經引起共鳴,我趁熱打鐵,切入主題:“同學們想不想了解比父愛更偉大、更神圣的愛呢?”一個反問,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異常高漲,這節課同學們始終在這種強烈的情感叩擊中學習,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導入,能夠喚起學生的注意力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我們常說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積極思維。導語也如此,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希望了解的,比較關心的并且在學習新課之后才能搞清楚的問題,能夠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在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由于文章說理性較強,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出示畫有四個圖形的小黑板,觀察一會兒后,讓學生找出其中一個性質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來,有的同學說A,A是惟一沒有角的;有的說B,因為B由直線構成;有的說C,因為C非對稱圖形;有的說D,因為D是由直線的曲線構成的,面對學生產生的激烈爭論,我沒有指出哪一個是正確的,而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道題會有四種不同的答案,而每一個答案都看似正確呢?帶著疑問,學生們專心致志地學了起來,看著他們慢慢舒展的眉頭,我笑了。
三、提示題意導入,能夠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古文教學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古今語言習慣的差異,文化背景的差異,聽上古文課就頭痛。如何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便成為一節古文課成敗的關鍵。俗語說,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對文題的剖析,對學生學習興趣,理解古文主旨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馬說》一文時,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很大的“說”字,讓同學們說說是什么意思,通過查字典,有的說用語言表達意思,有的說解釋、闡明,有的說談論,有的說曲藝的一種語言表演手段,然后我寫下了本文的文《馬說》題,請同學們根據說的解釋說說這個文題的意思,他們將這幾個意思都用上了,也不能流暢說出文題的意思,看著同學們焦急的樣子,我在說字下面寫出了這是一種文體,通過描繪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這時同學們恍然大悟,學習興趣完全被調動起來。
因為語文課內容的不同,學生掌握程度不同,語文課的導語也是隨機應變,形式多樣的,但我想無論我們采用什么形式的導語,都是為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而服務的,都將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最終目的是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