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彩
【摘 要】情境可以使學生有如臨其境的感覺,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思維,同時又能拓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并逐漸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教學 嘗試自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52
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是以情境認知理論與情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為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中愉悅地進行學習。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好動性強,學習注意力不夠集中,加上數學學習中的一些抽象的數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學生會出現厭學情緒,情境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一、優化教學情境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情感不僅決定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水平,而且對形成以學為樂,以探究嘗試為樂,樂此不疲的良好學習態度起著巨大作用。教育信息論認為,教學過程中的認識行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就是信息交換的關系。其中,學生與教師、同學、教材及教學環境等以及教師與學生、教材、同事和教學環境等。都存在信息交換關系。由此可見,學生是否對學習感興趣,是否樂于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關鍵的是這信息能否滿足其情感需要。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優化了的情境,以調動學生參與嘗試和探索的積極性。
1.優化目標情境,激發嘗試動機。學生的學習必須以積極的學習熱情、強烈的愿望和明確的學習目的作為學習動機,這種動機的產生源于明確的學習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整合并優化課堂教學目標,從班級、教材、學生、社會需求等多方面的結合上,設計合理的有層次的目標,同時該目標的制定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一定情境下,通過民主協商確定的,它是基于學生對前面學習成功體驗的基礎上向新的目標前進的過程的體現。
2.優化學習活動。將對基本事物的追求熱情置于一定問題情景中,是保證學生對嘗試探究充滿興趣的基礎,也是保證嘗試指向正確目標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恰當地創設問題情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造成一種不協調,使學生產生一種焦慮,然后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在其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產生躍躍欲試的心理,使他們的智力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在教學中,教師不斷設計出具有新特點,又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而且這些問題是針對教學的重難點,有層次,坡度適宜,要求明確,題型多樣,形式新穎,能滿足中學生的“求先、求新、求勝”的心理,是學生的嘗試活動不但有明確的方向,而且有利于培養其情感的穩定性.
3.創設成功激勵情境,強化嘗試行為效果?!笆∈浅晒χ浮?,對中學生來說,更有意義的上“成功是成功之母”。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創造這種成功的預感是教師在培養持久的學習愿望方面的一項最重要的任務?!痹谇榫硣L試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嘗試題,安排各個教學環節都與之適宜,從學生認知和情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讓學生積極去嘗試,并保證其達到成功,讓學生在嘗試中自我感受,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整。在成功中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體會,自我實現,達到自我強化的目的。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不難發現:哪怕學習最困難的學生,由于受到偶有“成功”的激勵,從而改變了學習狀況。反之,如果經常受到失敗的打擊,學生就會越來越不愿意學習。因此,情境嘗試教學中,我們常采用“高分獎勵法”“事先暗示法”(即把有的內容事先透露給一些后進生,并給予適當的指導,然后在課堂上讓他表現,給他體驗成功的機會)“借分法”“無錯誤答案法”等等,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課堂上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和受到教育,主要取決于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的自主學習(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學生嘗試探究精神的培養,嘗試取得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水平;而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只能在自主嘗試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活動是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自主學習活動是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發生、發展的基礎,只有在自主學習實踐活動中,經過學生自主嘗試探究、體驗,才能提高其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情境嘗試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手段和方法,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嘗試。
1.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設計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嘗試,獨立思考,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內在需要和自我表現方式。
2.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教師要善于設疑,激疑,以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社會生活、學生實際、教材內容、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和探究。這里,特別重要的是教師不僅要自己提出問題,更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有問題可提,有材料可供探索,“求學問,要學問,只學答非學問”的道理也在于此。
3.讓學生帶著“猜想”去嘗試。科學探索的過程往往是“情境——猜想——驗證——新的猜想”的過程,在情境嘗試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去猜想,并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去模仿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以實現自己的認知結構再構建活動。
4.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生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活動。也就是讓學生本人去把要學習的東西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究活動去發現和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去實現這種再創造。
數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在生活、活動和游戲的情境中,容易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想,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而嘗試教學則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將兩者實現有效的融合,相信將會是學生更樂學,更善學,更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