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三芹
【摘 要】在現如今的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在明確學習目標,優化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切實抓好課堂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方法的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能力 提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79 數學課教學是一個普遍聯系的過程,同時也是教與學的矛盾運動過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當”。一個好的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獲得最大的效益就一定要注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選擇。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這引導我們廣大初中數學教師積極解決初中數學教學如何由低效向高效轉變。
一、提高教學的語言藝術
在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師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即影響教學效果。我認為教師運用語言藝術要做到:
(一)語言準確規范,嚴謹簡約
數學教師對定義、定理的敘述要準確。我在教學中主要把握如下兩條:①對概念的實質和術語的含義必須了解透徹。比如:有的教師指導學生畫圖時說“這兩條平行線畫得不夠平行”、“這個直角沒畫成90°”等就不夠嚴謹;而“最小的整數就是0”之類語言的錯誤就是以偏概全、缺少準確性。②必須用科學的術語來授課。不能用生造的土話和方言來表達概念、法則、性質等。
嚴謹,即要求教師的語言除了具有準確性之外,還應有規范化的要求。如吐詞清晰,讀句分明,堅持用普通話教學等。簡約,就是教學語言要干凈利落,重要語句不冗長,簡捷概括。如果教師的“口頭禪”太多,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破壞了教學語言的連貫和流暢,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
(二)語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學語言既非書面用語,又非口頭用語,只有通俗明白,學生才會聽得有滋有味。為此應做到:1.解釋抽象概念的語言要形象化。一般來說,對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語言,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2.對描述性的語言要精心錘煉。數學教學如果偶爾出現幾句詩情畫意的語言,效果定會不同凡響。
(三)語言要幽默風趣,比喻恰當
幽默是一種較高的言語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長,數學教師的語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激活課堂氣氛,調節學生情緒。可以提高批評的效果,讓課堂違紀同學心悅誠服。幽默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提高思維的質量。
二、注意數學的應用性教學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在教學中應盡量將抽象的概念、原理用生動具體的事例、圖案、歌謠等來表述。如果依然按傳統方法教學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我講你聽,我寫你錄,我問你答,我打你通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課堂上不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那么學生學習的興趣肯定是不會有的,也就談不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了。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要讓學生從“為了獲得一個好的考試分數而學習”,端正到“因為數學有很大的用處而努力學習。”在教學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活動性。留給數學活動課程一席之地。要注意區分活動課與課外活動:二者雖有聯系,但有著本質的區別。要多形式、多內容,積極組織開設并搞好活動教學的研究及評價。
2.科學性。數學的發展規律是來源于實踐,又最終服務于實踐。如學習黃金分割后,我就讓學生知道0.618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當外界環境溫度為人體溫度的0.618倍時,人會感到最舒服;古希臘的帕提儂神廟由于高和寬的比是0.618而成了舉世聞名的完美之作;畫人像時腿長與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體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為0.618時奏出的音調最和諧;華羅庚的“優選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
3.實用性。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發展為能力,進而增長才干、學以致用。教學的內容要加強實際聯系,利率、證券、風險投資方面的應用。
這樣,學生就能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并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有關,與我有關,數學是有用的,進而產生“我要學數學”的濃厚興趣。
三、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
數學能力實際上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聽、說、想等方面的能力,它們是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學習能力,也是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的保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聽”就是學生首先要聽課,同時也要聽同學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課后的感受,這就需要有“聽”的技能。因此,教師要隨時了解周圍學生對知識要點的理解及聽課的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聽課技能。例如:在聽課過程中怎樣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與教師同步;怎樣才能更好地領會教師的講解;怎樣學會歸納要點、重點;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要注意聽,并積極參與討論等。“說”就是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對數學中的概念能夠做出解釋,與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向老師提出問題,使得自己的見解和提出的問題易于被別人理解。“想”就是要發揮學生思維的“自由想象”。例如:我們在講完“圓的有關性質”后,提出“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讓學生充分發揮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體驗,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在想象中對所學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形成聽、說、想能力的條件,并不斷摸索培養的規律和方法。
總之,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戰教材,挑戰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每一節課學生都能對所學的知識多問幾個為什么,甚至能對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獨特的看法,這樣才會不斷有新思想涌現,在數學教學中,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