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摘要:課堂提問是初中數學課中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但長期以來,課堂提問存在模式死板,偏重正確答案而忽視思考過程等缺陷。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加上不斷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心得體會,重點探討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明確提問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尋找改善提問環節教學成果的方法。
關鍵詞:課堂提問 啟發 明確目的 教學成果
一、數學課堂提問的目的
數學課堂是由教學目標決定的有計劃的教學手段,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也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和產生感情共鳴的紐帶。問題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兼顧課堂的具體要求和學上的思考方向。
1.促進師生交流
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用表述、說理、舉例、論證、板演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認知,教師可以據此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激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2.掌握學習情況
根據學生對問題解決情況的反饋,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態,并給予恰當的指導,同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教學方法,調整教學內容。
3.吸引學生注意力
適當的設置問題,可以引入問題情景,使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專題或概念上,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4.開拓學生思維
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思考,學會分析、表達。通過多種方式的解答,可以有效地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綜合能力。
二、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提問過多過虛,只重數量忽視質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方式越來越失去市場,代之而起的是重視開發學生智能的啟發式教學。但在實際應用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問,學生答,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過多過虛的運用提問,將傳統的“滿堂灌”發展成了“滿堂問”。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并非看提問了多少問題,而是看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學到了分析問題的觀點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問,也不宜過多,太多則容易造成學生疲勞,挫傷他們的興致,影響學習效果,特別是一些教師滿堂脫口而出的“是不是”“對不對”“能不能”之類的問題,學生也只是簡單回答“是”“不是”“對”“不對”“能”“不能”等,課堂貌似熱鬧,卻華而不實。
2.提問太難太易,脫離學生實際
有些教師的提問過難,脫離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學生思維難以展開,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啟而不發。
3.問題缺乏思維空間,學生沒有自由思考的余地
思維是問題的核心,一個限制學生思維的問題不能被稱之為一個恰當的問題。然而,有些教師在提問時,問題的思維空間很小,學生自由思維的余地幾乎沒有,這樣的提問不僅不會使學生思維水平得到進步,長此以往更會對數學的學習漸漸失去興趣。
4.提問注重問題答案,輕視學生反饋
有些教師在上課前精心準備一些了問題,當學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預設問題的答案上時,就把學生的答案晾在一邊,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和對教師自問自答的依賴。
三、改善教師課堂提問的策略
1.有效數學課堂提問應具備的幾個條件
課堂提問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反饋教學信息、檢查教學的效果、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但我們知道無效或低效的提問不具有啟發性,甚至會抑制學生思維。那么,什么樣的提問才是有意義、高效的提問呢?
(1)目的明確。有效的問題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或為引入新課,或為教學前后聯系,或為突破教學難點,或為引起學生爭論,或為總結歸納,等等。
(2)富有啟發。好的提問能喚醒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聯系,能激活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能點醒學生沖破迷霧的思路,能讓學生體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樂。
(3)把握三“適”。第一,要適度。應根據學生現有知識水平,提出符合學生智能水平難易適度的問題;第二,要適時。俗話說“好雨知時節”,提問也是如此,提問的時機要得當。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見,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心”和“達其辭”的最佳時機;第三,要適量。精簡提問數量,直入重點。一堂課不能問個不停,應當重視提問的密度、節奏及與其他教學方式的結合。
(4)新穎多樣。提問的高明,在于引發學生興趣,提問的失誤是使學生厭學。教師的提問,內容要新穎別致,方式要新鮮多樣,這樣就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起他們的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創造出一種主動求知的情境。
2.有效提問的原則
有效教學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
3.有效提問的方法
(1)問題不宜過大、過于寬泛。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十分必要且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提高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假如情境問題過大,過于寬泛,學生容易“跑調”,很難進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寶貴的學習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2)問題要有需要性。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提的問題,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方面,還是在開發學生的思維等方面,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隨時對學生進行提問,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學習習慣,是適應課程改革理念的需要,對發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3)問題要有創造性。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提的問題,都應具備創造性,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前者自不用說,后者可謂更難。要提創造性的問題,本身就意味著對教師本人素質的挑戰。
(4)問題要有激發性。孔子語:“疑慮,思之始,學之始。”有疑慮才能產生認識需要和認知沖突。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的設問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習新知的興趣,以教師的“問”激出學生的“問”,在“問”中學,在學中“問”,由“問”引發出的一種內在的、持久的、強大的教學吸引力,不正是教師教學的魅力所在?追求設問的藝術,深化課堂教學的育人功效,使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是每一個教師教學的一種理想的追求。
四、總結
課堂提問的方式、方法很多,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等,這些有效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讓學生在科學的問題之下不斷地去思考,去探索,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神經,它對啟發學生快速進入思維過程,積極主動思考,發展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數學教學中,正確處理好提問的設計,把握好可能出現的情況,靈活、機動、及時地提問和學生的回答,做好正確對待和引導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提問,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只有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學生才會有更大的覺悟和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