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志琴
關鍵詞】 小學語文;革命題材;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5—0107—01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革命題材的文章,教學這類課文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了解革命先輩的崇高品質,體會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革命題材課文如果說教或像以往那樣在課末進行總結性教育,效果勢必不理想。筆者認為唯有“飄雪無痕”方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但這“雪”如何“飄”呢?
一、課前查找相關資料,“飄”在課前
大語文的教育觀告訴我們,課堂不是也不能是語文學習的全部,教材也僅僅是個載體。因此,教學革命題材課文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去查找與文中人物或事件相關的資料,在查閱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對該人物(事件)有個了解,有了體驗,將特別有利于他們對文本的學習。
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知道在朝鮮的戰場上,長眠著14萬中國的志愿軍戰士。他們為了朝鮮人民的利益而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朝鮮人民怎能不稱他們為“親人”。通過查閱資料,學生還了解到,在14萬勇士中,有一位是毛澤東主席的愛子——毛岸英。毛主席連自己最心愛的兒子都派往朝鮮戰場,可見毛主席以及中國人民對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為教學時理解“親人”間“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這一難點埋下了伏筆,打下了情感基礎,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開展師生互動交流,“飄”在課中
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方生命成長的共同歷程。新課程就是要彰顯課堂生命活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感情。”因此可以說情感教育伴隨課堂的始終。這里僅擷取一些例子加以說明:
1.品詞析句中感召。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是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評、解析,才能走進文本深處,受到情緒感染。如,《倔強的小紅軍》一課,有這么一句話“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還多呢。”教學時,教師采用上臺表演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體會課文。學生通過表演和讀書明白:小紅軍都累得掉隊了,艱難行走,只能輕輕拍;小紅軍餓得沒有力氣了,只能輕輕拍;牛膝骨拍重了會露餡,陳賡同志就不可能自己先走,只能輕輕拍……水到渠成。教師可趁熱打鐵,順勢發問:“從這‘輕輕地拍了拍中你們體會到什么?”一個倔強、懂事,一心只為別人著想,而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可愛又可敬的小紅軍的豐滿形象就留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2.感情朗讀中熏陶。讀,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課,教師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周總理工作的勞苦,激發對人民好總理的深深熱愛和懷念之情,設計了三段頗有創意的導語: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我們的周總理坐在寫字臺前;夜已深沉,人們都進入了甜蜜的夢鄉,只有周總理還坐在寫字臺前;東方已泛白,公雞喔喔地叫了,唯有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仍坐在寫字臺前。在一次次有感情的朗讀中,學生的認知得到升華,情緒受到感染,情感得到熏陶。
三、閱讀、實踐有機結合,“飄”在課后
文學作品的創作講究懸念,追求的是意猶未盡的效果。這與《課程標準》中倡導的“課外放手讓學生去延伸、拓展、深化”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不能止步于課堂,要適度延伸。
1.推薦閱讀材料。教學時,教師可以文本為依托,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舉一反三。如,教學完《倔強的小紅軍》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草地夜行》《小紅馬》《金色的魚鉤》等相關文章,拓展課程時空,打開學生視野。
2.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學完革命題材的文章,教師可以開展諸如“探尋先輩足跡,學習身邊模范”“瞻仰烈士墓,采訪老紅軍”等實踐活動,在點點滴滴中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感受生命的崇高。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