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摘 要:當前在我國,校企合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與發達國家做對比,會發現我國的校企合作仍然欠缺深度,尤其是的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有待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本文主要對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動因以及需求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發現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可以推動企業與高校協同創新,企業與高校共生的根本動力是協同創新、深度合作。通過加強政府的組織協同與引導,制定科學、有效的校企合作戰略,創建協同創新的平臺,營造對于校企合作有利的文化氛圍,構建有效的校企發展機制,促進高校與企業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協同創新 高校 校企合作 發展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對于經濟與科技、教育與科技的相結合更加重視,經濟發達的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將國家的經濟建設與教學科研相結合,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尤其是校企合作起步較早,例如日本和美國。“產學研合作”的思想1986年在我國被首次提出,現如今在我國,校企合作取得的效果較為滿意[1]。我國高校與企業合作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卻沒有較強的保證措施。原因主要是高校與企業之間沒有達成良好的協同管理機制,很難滿足雙方的需求。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企業不斷的意識到地方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額合作對于自身的發展具有極為重大的影響,有助于自身的發展。
一、協同創新視角看高校與企業的合作與發展
(一)高校為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推動協同創新。科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尤為顯著。據研究表明:科技在發達國家的轉化率已經高達80%以上,在我國僅僅是25%左右,從根本意義上實現了產業化的還不足5%,并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具體需求。地方的經濟增長要同高校的科學技術密切的聯系在一起,與當地政府也要密切的聯系在一起。目前,企業對高科技產品需求意識不強,而高校許多科技成果又不能實現商業化,所以地方高校必須與企業之間取得密切的聯系,借助企業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場,讓更多的科技成果面向市場,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幅度提高,促進高校與社會經濟的共同發展。高校的首要任務是為當地的社會發展、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培養出一批高質量的綜合應用型人才。
(二)構建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符合企業的利益。一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仍然可以長遠的發展,就必須加強自身科學技術的創新。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市場的變化節奏越來越快,技術創新的周期也在逐漸縮短。一個企業加快創新的步伐,就意味著自身的市場應變能力也有了相應的提高,不斷的挖掘新的、高質量的合作伙伴,以此來降低自身的風險與成本。
(三)共生機理是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的根本動力。共生機理屬于大自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現象,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研究的進步、發展,共生現象已經滲透到了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高校與企業通過協同創新,實現了異類資源互補與同類資源共享的目的,大大增加了雙方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長遠發展來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并不是十分穩定,缺乏規范性,并且合作效率極低,這就需要高校與企業各自發揮各自的優勢,增加合作關系的長久性和穩定性。
二、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發展策略
(一)加強政府引導,推動校企協同創新。政府加強對校企合作的引導,可以促進高校與企業協同發展,促進高校與企業達成共識,政府的政策扶持與大力宣傳對于企業以及高校的發展均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以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溝通,提高各行各業對于校企合作的了解程度,為校企合作創造一種良好的合作氛圍。政府具有較多的政策資源,是促進高校與企業合作的有力推動者,為高校與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例如,政府制定對于校企合作有利的財稅政策,將企業投資校企合作的經費達到一定的額度,為培養人才做出一定的貢獻。
(二)加強組織協同,共同制定校企協同創新戰略。加強組織協同,可以統籌高校與企業的資源、利益、組織以及目標等,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組織協同促進了高校與企業更好的掌握協調、溝通中的問題。企業追求的利益集中表現在:創新自身的研發能力以及研發技術,提高工作效率,為企業贏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建立高校與企業互惠、平等的協同戰略,增強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創建共同發展、雙贏、互利的良性局面。
(三)整合資源,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協同創新與校企合作本質(創新與協作)很吻合,為高校與企業溝通,共同制定協同創新發展的戰略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高校與企業都應該加強自身對外部組織之間的溝通,抓住有效的創新資源,促進自身技術的革新。高校無疑是企業最好的合作對象,企業的科研人員主要包括技術工人、研發人員以及企業家等,他們主要任務是研究。高校具有豐富的設備與知識資源,但是由于科研資金的不足,企業具有豐厚的科研資金,但是設備、儀器以及場地相對不足,因此高校與企業合作,可以彌補相互的不足,促進兩者共同發展。
(四)建設有利于校企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協同文化是協同創新的最高形態,任何組織都會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的制約。如果地方高校與企業不能協同文化,在合作的過程中極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摩擦與碰撞,給彼此之間的聯系、溝通與交流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畢竟個人力量是有限的,高校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增強老師的產學研究積極性,組織科研團隊,壯大自身的科技力量。企業員工的行為活動、個性特征、價值觀、思想形態以及知識體系與高校學生之間的有著較大的差異,有著不同的目標,這些都是有關文化差異性的體現。文化的差異性會不同程度的制約高校與企業之間交流的方向和內容。
三、結束語
高校與企業之間協同創新、深度合作不僅可以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還有助于高校培養出一批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因此企業、高校以及部門之間必須加強合作,創新協同戰略,創新文化氛圍,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出企業與高校的優勢,不斷的提高各自的創新能力,切實推動企業與高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小艷,文衍宣. 協同創新背景下的高校與企業合作發展策略[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9):25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