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帆
摘要:良好的音調控制要有足夠的高、低音調節范圍,也就是足夠的音域大小,而“音調”運用技巧的好與壞,在播音主持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調”運用得好,可以讓主持人對稿件內容和情緒的把控更上一個臺階。
關鍵詞:音調 播音主持 作用
聲音頻率的高低叫做音調,是聲音的三個主觀屬性(即音量、音調、音色) 之一,表示人的聽覺分辨一個聲音音調的高低程度。音調的控制在播音主持語言表達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個良好的音調控制要有足夠的高、低音調節范圍,也就是足夠的音域大小,但又同時要求高、低音從最強到最弱的整個調節過程里音量大致不變。以下就來談一談音調的運用技巧在播音主持中的具體作用:
首先,從微觀的角度來說,每一個音節的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都有固定的調值,雖然這個音調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值,但是每一個字的準確發音都離不開音調的準確控制。在播音主持的過程中如果每一個字的發音沒有了準確的聲調作為保證,不僅會影響普通話規范標準,甚至帶來方言的色彩,深層次來說是會導致語言表達效果不佳。
其次,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每一句話、每一篇文章、每一期節目要根據稿件的需要來變化音調。在表達溫情、浪漫、哀愁的時候音調要低一些,在表達激情、憤怒、喜悅的時候音調則需要高一些,而在敘述時音調往往放在中音區比較合適。
筆者以朗誦余光中的詩歌《鄉愁》為例講述一下音調在語言表達中的運用。詩歌的原文是: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詩歌的朗誦要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音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音調運用得好,可以給人一種跌宕起伏的感覺。這就要求主持人在朗誦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好共鳴腔體的變化和氣息的強弱來控制音調。如這首詩共四節,首先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時間由遠及近,離現在越遠的時間記憶是越模糊的,為了表達出這種由遠及近的效果,音調可以從低到高逐漸的變化,詩歌的每一個小節上升一個音調,自然就可以體現出時空的變化。其次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而這四個對應物的個體大小是在逐漸變大,怎樣可以將這四件事物的變大過程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呢,音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詩歌的每一個小節上升一個音調,自然就可以體現出事物大小的變化。再一方面,詩人的情緒是在這四個階段逐漸變得激動,從最初淡淡的鄉愁到最后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音調的逐級升高同樣能夠把這種情緒的變化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綜合這三個方面分析,朗誦《鄉愁》這首詩為了得到更好的藝術表現效果,播音員主持人播讀時要將音調逐級的升高。
綜上所述,“音調”運用技巧的好與壞,在播音主持中不論是從微觀的角度還是宏觀的角度來說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調”運用得好,可以讓主持人對稿件內容和情緒的把控更上一個臺階。
(作者單位:贛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