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 物理教學和其它學科教學一樣,不僅要傳授本學科的知識,還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物理教學之中,使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同時,能夠于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執著的探究精神,并且要通過物理教學,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善于和他人團結協作,增強社會責任感等,這樣的物理教學才有利于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
[關鍵詞] 初中 物理教學 滲透 德育
物理教學和其它學科教學一樣,不僅要傳授本學科的知識,還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物理教學之中,使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同時,能夠于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執著的探究精神,并且要通過物理教學,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善于和他人團結協作,增強社會責任感等,這樣的物理教學才有利于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因此,作為物理教師,我們應該抓住一切契機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其內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我國古代許多的物理學家,對物理發展有過很大的貢獻,不少研究成果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如指南針的發明與應用,不僅在我國古代軍事、生產、日常生活中起過重要作用,且對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發展都有功績。這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和才智,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又如,我國近代著名的力學家、火箭專家錢學森,它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十分廣泛,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尤其是對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中國的導彈之父”。通過對我國歷史上有關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和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的事實,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責任感,樹立了為民富國強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二、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初中物理教材中蘊含著這方面的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物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比如:在學習《磁場》的教學中提到了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可以展開介紹一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輾轉流傳到世界各地,為世界人民服務,為世界文明和科技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又如:“核能”中講到原子彈和氫彈,可以補充物理學家鄧稼先在建國初期,放棄美國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報國志向回國投身建設,參加和組織我國的核武器研究。為了祖國的強大,鄧稼先數十年來努力奮斗,鞠躬盡瘁、死而后己。中國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讓世人震驚。鄧稼先從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獻了三十多年,為我國“兩彈”試驗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后來被人們譽為“兩彈元勛”。
三、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人只有在手腦并用的活動中,認識能力才能提高,創造能力才能萌發,而物理實驗恰恰能給學生提供手腦結合的機會,對促進學生手腦協調發展能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利用教材中的制作簡單的電動機、制作西紅柿電池、小孔成像儀、簡易潛望鏡、萬花筒等,開展小實驗、小制作活動,使學生好奇心得以滿足,也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和執著的探究精神。
四、引導學生團結協作
物理教學中的合作學習,能增進學生之間的團結和群體協作精神。培養學生善于傾聽他人發言,樂于陳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觀點,勇于接受他人意見,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有利于提高個體的學習動機和能力。教師應利用新教材中的“交流與討論”和“實驗探究”等欄目要求學生通過相互的討論與合作,發現物理規律或得出正確的結論,為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提供了一個平臺,更體現了重視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協作精神。
五、培養學生責任意識
科學技術的共同目標是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并與自然和諧運行,這種進步與和諧又促進科學技術的提高。但是科技的發展也有負面影響,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科技發展給社會帶來的正、負效應,培養學生關注由于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社會問題,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介紹世界水日、我國已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儲藏量、落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電磁污染、南極臭氧洞、常見干電池和使用注意事項、風能、水能的利用等。
總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培養有道德、有品質的學生。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就尤為重要。在新教材中,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德育功能的重要性,認識到德育教育對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作用,有意識的去挖掘﹑研究德育教育的價值,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使德育教育得以真正的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