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風
摘 要: “先行組織者”策略作為一種引導性教學手段,先于學習任務呈現出來。他能夠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知識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并將兩者有效的聯系起來。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學業水平。但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由于高中數學知識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學生在學習起來常常感到十分困難,提不起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課堂教學效率一直難以提升,而積極應用“先行組織者”策略對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性和學習興趣有著很大的幫助。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先行組織者”策略 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256-01
“先行組織者”策略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一種教育理論和教育概念,闡述了學生在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設計并呈現一個引導性的材料,這個材料可以是一個概念,一個定律、一段文字說明或者一段影像材料,是將舊知識和新的學習任務連接起來,這種具有引導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組織者”。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高中數學概念、定理和命題揭示了某一種科學的數學規律,和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十分緊密。但是由于這些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和抽象性,學生學習起來常常感到十分困難,難以理解,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采取措施,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先行組織者”策略的應用能夠很好解決上述問題。
一、利用故事先行組織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和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用寓意深刻、輕松活潑或者鮮為人知的小故事對學生進行引導,不但能夠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為進一步豐富教學形式,使學生喜聞樂見。例如有一位數學家和一位商人在談生意,數學家對這位商人說,我打算在一個月內每天給你10萬塊,但是在這個月里你要給我回扣,第一天給我1元錢,第二天給2元錢,第三天給我4元錢,后一天的給我的回扣是第一天的2倍,請你慎重考慮一下,如果覺得合適,我們就到公證處辦理合同。商人見此立馬答應。然后讓學生計算在這種方式下誰將獲得利益,于是學生結合現階段的學習內容,采用等比例數列開展計算,列出了等比例數列,1,2,4,8……229,想知道最終誰獲利,只需要計算等比數列前30項和與30*10萬元的大小即可明了。教師在舉例這個故事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上述問題該如何計算,如果一項一項的求和計算量十分大,這時有學生指出可以先列出等比例求和公式再計算,然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推導等比例求和公式。
二、利用中間條件為先行組織
高中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化、邏輯化和形式化的科學,正因為如此,在很多學生心目中數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其實在數學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很多激烈的思考和討論,正是經過這些思考和討論,數學才逐漸成為一門邏輯性強、高度抽象的學科,教師在開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中間條件為先行組織,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這將對數學概念的引入,學生思維構建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在進行立體幾何折疊教學過程中,課前教師可以給出數學名題讓學生事先進行思考。在一個長方體房間中,長寬高分別為30m、12m和12m,一條蜥蜴沿著一面墻的中間,距天花板1cm的位置A處開始爬行,對面墻相同位置有一只蚊子,蚊子見到蜥蜴十分害怕不敢動,讓學生嘗試解決蜥蜴捕捉蚊子的最短距離。教師可以給出學生最終結果為42m。這道題其實是上世紀初期一道有名的謎題的變形,全世界挑戰者全面參與其中。學生針對這個問題,在教師事實給出答案的前提下,通過討論和探究,在課前使用實物展示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利用概括說明為先行組織
有些數據知識內容繁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把握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內容進行概括說明,應用對比的手段引導學生們。例如在進行立體幾何教學內容和方法運用過程中,可以概括的向學生介紹立體幾何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應用價值,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過去平面幾何知識進行復習,并將新知識引入其中,這樣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設置如下說明:(1)概括的向學生介紹立體結合所研究內容、方法。(2)介紹立體幾何和平面幾何的關系。(3)揭示平面幾何從平面拓展到空間的新矛盾。通過上述概括說明,把學生認知結構中用來同化新知識的有關平面幾何知識和一些圖形知識初級理念進行整理,激發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興趣。
四、利用實踐活動為先行組織
數學是一種科學,同時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數學和我們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很多數學概念、定理、推論和公式都是來自于實踐中,因此,在進行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學生生活常見到的案例開展教學,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能夠保證學生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例如在進行方差教學過程中,可以舉如下案例,某兩個學生從高一到高二的四個學期中期中與期末成績如表所示。
然后讓學生根據圖表中成績嘗試求兩名學生平均成績,從穩定性角度分析哪個學生成績最為優異。學生面對這種問題一開始不知道該如何下手,這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用散狀圖進行分析發現,兩個學生成績穩定性是不一樣的,從平均產量考慮是不全面的,因此為了了解兩名學生成績的穩定性,教師可以引入方差概念。
五、以問題情境為先行組織
好動是每一個學生的天性,高中生也如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很好的順應學生的這種心理,就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基于此就需要我們從學生角度出發,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更好地學習,從而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講解等比例數列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下3個等比例數列,讓學生在課堂下填空,數列(1) 1,2,4, ,16,32。數列(2) 1,1/2,1/4,1/8, ,1/32,……。數列(3) 2/3,1/2,3/8,9/32, ,81/512,……。讓學生在課堂下進行分組討論,最后得出相應的結果。通過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展學習,并不斷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結語
“先行組織者”策略是通過學生和教師之間相互交流,通過學生認知結構中新舊知識相互作用來深化貫通新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能夠增加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有著很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在教學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合理設計 定向引導——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的運用與思考[J]. 何利娟,楊敏良.高中數學教與學. 2014(08)
[2]先行組織者:一項指向學生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J]. 周建秋.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2(05)
[3]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姜雪平.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2(11)
[4]先行組織者模式與高校外語專業教學——以俄語為例[J]. 高國翠.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5]淺議“先行組織者”策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黃加衛.數學教學研究.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