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彥
[摘要]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承擔著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學生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的使命。如何優化高職院校語文課堂教學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因材施教、有針對性;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愛護學生;科學運用多媒體教學和拓展學習;創設人文環境這四個方面具體論述了應如何提高高職院校語文課堂學習效率,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高職 語文教學 興趣 針對性 現代化 尊重 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175-02
高職院校語文教育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等諸多任務。它既可以作為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延續民族精神的橋梁,又是學生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礎。而且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識文斷字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生活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因此,如何優化高職院校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已經成為擺在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要有針對性,語文教學要緊扣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開展
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是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既要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又要提高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緊扣高職院校教學特點,進行語文教學學科建設和改革
高職院校的主要職能是培養技能型人才,而語文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要明確培養技能型人才對語文素質的具體要求,對不符合學生專業特點的教學內容進行適度調整,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語文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教材圈定要適應社會需要和學生的專業特點。
(二)了解學生的不同愛好,加強聽說讀寫訓練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不同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點不同。教師可因勢利導,發揮其各自的長處:那些對“說”有興趣和偏好的學生,我們可以積極地引導其學習口語表達技巧;對“讀”有偏好的學生,我們要幫助其拓展閱讀內容;對寫作興趣濃厚的學生,可以指導其書面表達的深刻與豐富多彩。這樣因材施教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既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又可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找到自信,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質,提高語文水平。
(三)明確學生的興趣所在,提高語文學習興趣
高職語文教材中所選篇目多數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的佳作,對文章閱讀、理解、分析的過程也就是審美和感受藝術境界的過程。通過學習,可以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欣賞能力。
筆者在教學中接觸很多高職學生,發現學生對以下幾類題材的作品感興趣:1.故事性強的文學作品;2.寫親情或愛情的作品;3.作家或作品中人物的經歷或愛好與學生有相似點的作品。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選取篇目時要盡量多選取這樣題材的作品,學生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閱讀和學習,也較容易有情感上的觸動和共鳴。我們可以在學生中開展一系列活動,例如文學作品賞析、優秀影視劇觀賞、朗誦等,這樣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熱愛文學藝術的感情,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欣賞水平。
二、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愛護學生
教學改革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師不被時代淘汰的根本保障。
(一)語文課堂要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要素應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單純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轉變為綜合型人才培養,把提高綜合素質教育作為高職院校的追求目標,綜合素質教育觀代替傳統的職業教育觀,讓發展“人”成為教育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讓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個性培養、人格完善相統一,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要營造自由、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貫穿合作的基本思想。“合作”這一教育理念是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教育家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否定學生服從教師這種人際關系,提倡張揚學生健康的個性。每個學生都是個體的存在,是有情感、有見解的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我們要改變傳統師道尊嚴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學習和成長中的“異想天開”。讓學生在參與中快速成長,在思考與探索中成熟、起飛。在課堂上和生活中,我們要尊重學生人格,琢磨學生心理,鼓勵學生去參與和表現。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自由而廣闊的發展空間,以便日后適應更廣、變化萬千的生存空間。
部分學生對學習語文有排斥心理,最根本的原因是課堂上沒有體現出他們的主人翁地位。學生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上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對于學生的見解和看法教師要以尊重和贊許為主,同時用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和影響學生。
教師的最高教學境界是“授人以漁”,而不是單純的“授人以魚”。許多教育家也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因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學生必須具備獨自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僅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積極性思考并解決課堂上的問題,從而高效完成學習任務。
(二)教師要充分尊重和愛護學生,要與學生有足夠的情感交流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語文教師要用富于感情、友善甚至是充滿激情的語言、表情、手勢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這對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家曾研究過課堂氛圍對學生的影響,發現在和諧的氣氛中,學生心情愉悅、反應靈敏,而且如果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與愛,會把相應的感情用到該教師所講授科目的學習中去,這就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度,有利于進一步開展教學活動。
根據語文科目的特點,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課型,如角色扮演型、討論型等,充分尊重學生,并體現其主體地位。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徹底改變教師“唱獨角戲”的境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情趣。
三、拓展學習內容,創設人文環境
高職院校語文教學同樣承擔著人文教育的責任,在強調工具性和實用性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文情懷對學生成長的巨大作用。為此,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
首先,要結合教材,拓展課外閱讀。在一個篇目講授之后,教師可與學生共同了解該作品的寫作背景、作家經歷,對該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其他作家的同一題材作品進行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視野。在講授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莫泊桑,他是19世紀法國杰出的短篇小說家,在世界文學史上與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被譽為短篇小說“三巨匠”,推薦學生閱讀莫泊桑的《項鏈》《羊脂球》等作品,為了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先閱讀,并向學生講述主要的故事情節,生動的故事情節加上教師富有感情的講述和渲染相信會引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在讀過莫泊桑的主要作品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另外兩位小說家的作品。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之后,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季羨林的散文《清塘荷韻》,這樣不但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提高了閱讀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教材中篇目的理解。學生廣泛閱讀文學作品,了解前人的感情、人格和思想,關注作品中主人公的命運,多角度的感悟生活、了解人生,從讀書中獲取營養,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對善惡美丑的判斷能力,修養、氣質和審美層次得到提升,從而提高人生境界。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愛讀書、長讀書和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博爾赫斯說:天堂是一座藏書樓的樣子。讀書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母語的美和力量,是對學生學習語文的熏陶,更是精神上的提升。閱讀可以陶冶情操,可以無限拓寬我們有限的經驗,增加生活閱歷??梢哉f,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他的文化素養。所以,我們一定要讀書。而且教師要提倡并鼓勵學生讀好書,并定期與學生交流讀書心得。教師也可以不定期向學生推薦一些閱讀篇目,或者將自己每一階段所讀的書推薦給學生,并介紹讀該書的心得體會,這樣會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每周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讀書交流會,讓學生相互間交流和探討自己所讀的書。這樣,學生讀書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讀書的良好習慣和氛圍也就漸漸形成了。
此外,要鼓勵學生誦讀和背誦經典詩詞。筆者在每周一次的語文課教學中,講授教材篇目之后都要用一部分時間簡單講解一首經典詩詞,講解之后要求學生一周之內將該篇目熟讀并且背誦,這樣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可以背誦很多經典詩詞,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又傳承了我們的傳統文化。
四、語文課堂要科學有效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快速興起并迅猛發展,其應用已遍布社會的各個角落,給人類的工作形式乃至生活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多媒體技術對語文教學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都是由教師課前安排好的,學生必須也只能是被動的參與和接受,語文課堂經常是枯燥和乏味的,學生課堂上只能面對教師和文字,很難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多媒體技術能夠把部分知識或信息變成直觀的圖片、音樂或影視材料,可以說是聲像圖文并茂,全方位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學生快速帶入到學習情境之中,讓學生在直觀、愉悅、求知欲強的氛圍中學習,而且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能節約時間,保證了課上的大信息量、大容量和可重復性,這就有效提高了語文課堂學習效率,又突破了語文教學的難點。
語文課堂要科學有效地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部分知識或信息變成直觀的圖片、音樂或者影視材料,將學生快速帶入到情境之中,讓學生在直觀、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效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優化高職院校語文課堂學習效果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反思并且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堅持教書以育人為本,師德以情感為魂。
【參考文獻】
[1]孫雅萍.探索高職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05).
[2]朱艷.淺談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特征[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5(01).
[3]朱星梅.高職語文課程教學途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1).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