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冉
【摘要】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大浪潮下,教育的改革也必然繞不開“互聯網+”的大趨勢。“互聯網+教育”的改革模式,能夠深入改變現有的教育體制、教育理念,豐富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體系,給傳統教育帶來一系列的挑戰與變革。“互聯網+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重要內容,具有傳統教育無可比擬的優勢。本文分析了“互聯網+”的內涵以及“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方向、變革趨勢等,試圖通過教育改革的角度,系統闡述“互聯網+教育”的優勢,為我國 “互聯網+教育”的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改革 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020-01
一、引言
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席卷全球,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名詞,近年來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似乎所有的前沿領域都與“互聯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互聯網+教育”是教育實現信息化的必然選擇和必然趨勢,是為應對全球化的信息浪潮所作出的戰略部署。教育是振邦興國的大事,搞好教育改革,實現教育強國,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抓好“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機遇,把握“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方向,做好“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策略,是新常態下教育改革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二、什么是“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徹底的、顛覆性的。支付寶、滴滴打車、淘寶等新型應用的出現,讓互聯網技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法回避。特別是政府推行“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各行各業都加大了對“互聯網+”的重視,“互聯網+”也成為了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那么什么是“互聯網+教育”呢?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做了如下整理:
“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的技術手段來實現對傳統行業的改造,打造行業新形態,促進傳統行業的升級。“互聯網+教育”作為一個尚在摸索的新形式,人們對它的定義也各有不同。但必須承認的是,“互聯網+教育”是要實現教育的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打造一個教育資源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多樣的現代教育體系。一個老師、一間教室、幾十個學生的傳統畫面可能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學生在家里通過互聯網,面對幾百萬個老師、數不清的在線課程,隨時隨地學你所需。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下,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同時可以與老師在線交流,老師根據學生的信息反饋,及時修改、豐富、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相長。“互聯網+教育”最重要的內涵就是實現教育的智能化,改變現有的面對面的教學模式。
“互聯網+教育”對教育理念的沖擊也是巨大的。借助互聯網,教育信息平臺里的資源會越來越豐富,全世界的教學信息都可以在信息平臺里找到。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世界各地的學生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想學的課程,實現世界范圍內“零距離”的教學。另外一方面,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課程安排、教學方案等教學設計都是老師設計的,學生基本沒有參與,學生被動接受“填鴨式”的教育。而在“互聯網+教育”下,學生需要自己去互聯網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實現教學內容、教學體系的自我設計。這對于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理性思維方式,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三、“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從教育改革的角度
(一)教育資源的全球信息共享
稱互聯網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信息數據庫,一點也不夸張。大數據平臺、云數據等經常出現在人們視線里的詞語,已經驗證了互聯網在實現信息共享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互聯網+”可以幫助人類實現教育信息、教育資源的全球信息共享。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之下,傳統的教學模式被打破,所有的教學信息,包括課件、教學視頻、課程設置、案例討論、題庫等等,都將被傳輸到互聯網之上,供人們免費學習或者付費學習,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全球化、信息化、共享化。
(二)以學生為中心,實現自主化、個性化學習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學生是中心,所有的教育資源被放到網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發展需求,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教學方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自主化、個性化學習。你不僅能決定學習的內容,而且還可以決定學習的速度,只要有互聯網,就可以隨時隨地在工作、生活之余,自主的完成學習。此外,通過互聯網,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相關的興趣小組,互相討論、相互促進。在“互聯網+教育”下,每個人的學習模式都可以是獨一無二的,實現教育上的個性化私人定制。在線學習不僅可以節約傳統教育模式下上學途中浪費的時間,利用碎片時間來學習,還可以讓每個人真正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充分發揮自身潛力。
(三)推進終身化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
傳統教育模式之下,普通人在成年后想要再學習深造,會受到工作、家庭、生活上等多方面的約束,經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推進“互聯網+教育”之后,學習的許多限制條件將被打破,終身化教育成為可能。在互聯網實現了教育資源全球化共享之后,只要你有學習的意愿和需求,你完全可以在不影響工作、生活的情況之下,在家里自主進行學習。在將來,我們甚至不需要去學校,相關的考核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現。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手機、平板電腦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工具,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和可能,從而促進我國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四)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興國、教育強國一直是政府所大力推行的政策,讓人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保障每一個孩子公平的受教育權,是我們各級政府一直以來致力推動的事情。但是現實情況來看,我國邊遠地區交通不便、經濟社會發展落后,讓那里的孩子享有跟東部發達城市一樣的教育水平,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實現互聯網資源的全覆蓋,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信息共享,讓大山地區的孩子通過互聯網,享受與大城市同等的先進的教育,最大程度的實現教育公平。
四、結語
“互聯網+”給我國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抓緊新一輪的信息化趨勢,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為中心,改變現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有利于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實現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促進我國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教育”,應當時刻提醒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學會分辨網絡上的學習信息和垃圾信息,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而違背了“互聯網+教育”的初衷。因此,只有正確、合理引導青少年利用互聯網,才是“互聯網+教育”理念的正確表達,最終實現教育強國。
參考文獻:
[1]張忠華,周萍.“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變革[J]. 教育學術期刊,2015,(12):39-44.
[2]陳麗.“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本質與變革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16,3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