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兢娓
【摘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進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文化創新產業是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能夠有效提高地區綜合實力、推動產業升級。因此,高校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步伐,以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保障人才培養的適應性,推動畢業生能夠全面發展。本文主要以上海地區為例,分析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現狀,進而提出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調研與發展。
【關鍵詞】高校 文化創新產業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 上海地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249-02
引言
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一大批有創意、懂管理、懂技術的創新性人才,保障人才對創新產業健康發展的推進作用。”由此可見,文化創意人才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大批量的跨領域、跨學科的交叉型復合型人才。上海作為我國經濟、政治、教育的重要地域,必須要一馬當先展開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工作,要求高校必須充分分析上海發展的實際情況與文化創意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進而制定出合理人才培養戰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一、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特點
(一)創造性
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加強人才培養的創造性原則,我國之所以自主研發技術較少,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創造性人才的支持。創造性是文化創意人才的核心素質,更是文化創意人才的主要特征。創意性人才想要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發揮自身的價值,就必須要源源不斷的提出新的創新。
(二)開放性
當今市場主要缺乏復合型人才,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創意思想,文化創意人才也沒有嚴格的規定,并不會受教育程度、職位高低、學歷受限。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文化創意人才,必須要具備開放性特征,即能夠吸收不同領域知識,進而實現再創造。同時,由于每個人都有一顆自我實現價值的心,因此,創意人才通常更加重視自我表達、自我發現。
(三)集中性
誠然,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失衡是不爭的事實,絕大多數深藏遠大抱負理想的人才都會在大城市大展拳腳。這也造成文化創意人才的集中性特征,其中包含城市集中和區域集中兩大層面。創意人才聚集地區,不僅能夠給當地帶來先進技術、現金理念、投資、就業機會等利于經濟增長的因素,同時也能夠起到輻射效應、鄰近效應、自發效應帶來的優勢,進一步推動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四)流動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市場環境也變得愈加復雜。創意經濟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種具備流動特質的經濟形態。與傳統經濟理念不同,創意經濟不會將人才束縛到家鄉或受教育地,同樣也沒有固定的流動規律。我國最缺乏的就是創新性人才,而文化創意人才的核心就是“創意”理念,如今創意人才具備這不可替代的經濟特征,發展空間非常大,導致創意人才的選擇全也不斷擴大,自由度也隨之提高,這樣才能夠讓創意人才從一個創意城市走向另一個創意城市。如果說新觀念推動了創意流動不發,那么創意人才交流、互動,體驗不同城市的不同生活方式,勢必會帶動人際上的流動。這種創意人才流動、交流即形成整個文化創業產業鏈,使不同文化創意領域融為一個整體。
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現狀與人才需求
(一)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該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極為迅速,通過緊密聯系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充分發揮上海地區各類要素資源的優勢。一大批以文化為元素、以創意為動力、以技術為支撐、以市場為向導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使得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已經達到國際水平。同時,通過“設計之都”戰略不斷推進,上海本地的設計產業與制造產業進一步融合,進而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與產品附加值。如今,隨著上海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品牌化、特色化已經成一大趨勢,但必須要有更多的復合型性人才支持。
(二)上海文化產業人才結構與需求
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屬于新興產業,創意產業人才是一個新生的群體,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繼承有著重要影響,提供能夠提高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整體來說,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朝向年輕化發展。以產業需求情況來說,創意產業及人才受世界各國矚目,創意人才產業對人才的文化要求比較高,創意復合型人才是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同時,上海外來人口比較多、人口密集,在文化創意產業這一塊“肥沃的土地上”競爭非常激烈。如果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創意產業發展步伐,那么畢業生很難走進文化創意產業中,阻礙了人才發展。
三、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上海高校創意人才培養探究
(一)整合相關專業資源優勢,合理配置專業課程
為了能夠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步伐與滿足市場需求,高校必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學資源與內部優勢。上海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地區,高校資源非常豐富,因此,高校可以針對文化創意產業需求,開設一些符合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相關專業,進而培養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國內領先,所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泛,因此,高校必須要針對上海本地創意產業需求特點與高校資源來設定課程,調整相關的專業機構,以市場需求作為知識結構的基礎,讓學生能夠適應創意產業發展步伐。同時,要加強實踐課程設置比例,實現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做到“一次理論、多次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生朝向復合型人才發展。
(二)競賽驅動教學,實現“創意型+技能型”設計人才
想要提高人才培養的時效性,必須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機會。競賽驅動教學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因此,高校要以比賽為紐帶,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校內外舉辦的設計競賽,通過比賽實現知識分享、知識融合、知識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水平。同時,競賽驅動教學能夠突破學生設計思路瓶頸、拓寬學生設計視野、提高學生競爭意識,最終使學生能夠自主解決學習問題,提出創意方案,使設計內容不僅新穎,同時也耐人尋味。
(三)完善高校師資力量專業化建設
上海地區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地區,同時也是教育資源的聚集地,因此,高校必須要整合自身資源優勢。師資隊伍作為高校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要相應的教師輔佐,要求教師不僅能夠具備專業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并且要提高對產業信息的敏感性,站到產業發展前沿,將最新產業信息傳輸給學生。同時,要聘請上海當地創意產業相關工作人員走進校園,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專題講座,為實用型復合人才夯實基礎。
結束語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對我國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我國新興產業,能夠有效實現我國文化繼承與發展,提高本文文化在國際中的競爭力,因此,高校必須要分析當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與需求,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進而提高人才培養的時效性,以復合型人才作為教育目標,保障畢業生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光好 .高校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功能和實現途徑 [J].產業經濟,2014(4):33-34.
[2]向勇,張相林.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現狀與開發對策[J].中國人才,2014(1):55-56.
[3]李曉溪.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研究[D].上海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