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永波
摘 要:現階段,傳統小學美術教育愈發呈現出與學生日常生活嚴重脫鉤的現象。在小學美術作業布置過程中實現生活化,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與信心,也能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獨立的學習態度,潛移默化間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推進教師的教學進度。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化;作業
小學美術教學在把握時代脈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連接課堂與生活”的教學理念。筆者從拓展性美術作業設計、參與性美術作業設計以及實踐性美術作業設計三個方面進行“小學美術作業布置如何實現生活化”的深層分析,以期對小學美術教學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一、拓展性作業設計,感悟生活中的美術
教師應該將生活中的各種藝術美帶到小學美術課堂上,采用拓展性作業設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深刻內涵,對生活中的美術有基本概念上的認知,繼而延續傳統小學美術的教學方法,將重點放在課本知識的研讀上。例如《數字變變變》一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對數字的形狀進行聯想,并且按照自己的實際想法描繪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數字。再如《編花籃》一課,教師在進行簡單的編花籃介紹后,就需要布置拓展性的課后任務,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編花籃藝術進行認真觀察研究,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藝的掌握與理解。從“生活化”的角度進行編花籃藝術的欣賞和學習,以拓展性問題將學生帶入生活美術情境,在生活中自然感知民間藝術的真實存在,并且科學準確地掌握各種藝術的制作技巧。教師要明確“教材知識”與“生活知識”在課堂中的地位,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將“生活知識”科學地引入“教材知識”,更深層次地達到兩者相互詮釋的境界,從而實現兩者的完美融合,為“在生活中感悟美術”打造良好的基礎。
二、參與性作業設計,體會生活中的美術
參與性作業設計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時間、空間問題,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的美術。如《捏泥動物》一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比賽。教師作為裁判,每個小組成員需要在一定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出自己的“小動物”,每組需要將自己制作好的作品輪流展示并表演,師生共同互動,交流心得和體會。從“小學美術作業設計生活化”的角度來看,“在生活中學習”是學生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的目的,教師將單一枯燥的講解過程轉化為結合現實、充滿探索性和創造性的活動過程對于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實踐性作業設計,欣賞生活中的美術
毋庸置疑,實踐性作業設計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效率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新課標改革體制下,教師應該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利用“連接課堂與生活”教學手段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從而達到在欣賞生活中的美術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小學生創意的目的。例如,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講授《歡樂陶吧》一課時,首先應該向學生介紹中國博大精深的彩陶工藝,引導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對陶泥的形狀進行聯想,并且按照自己的實際想法親自動手制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教師應注意平時多與學生交流,多參與學生之間的制作實踐,以此來進一步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在制作陶泥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合理搭配色彩的能力,充分發掘出學生的潛力,引導他們學會變體陶泥和用豐富的想象裝飾自己的小作品。
美術是十分講究情感合一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在讓學生準確而透徹地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其欣賞生活中博大精深的美術。教師通過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來引導學生發揮創意,從而升華他們的藝術情感,讓他們真真切切地認識和了解到每個陶泥作品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學習工具,更是引導他們實踐學習生活中的美術的平臺。
在小學美術作業設計中堅持“連接課堂與生活”的教學理念是改善美術教育現狀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筆者認為作業布置生活化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的任務變得輕松,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模式的深層改革與創新。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到生活化教學的深刻意義,并且把自身的思想統一到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手段中,才能進一步啟發學生感悟生活中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劉海嬌.淺談小學美術教學與學生的全面發展[A].中國當代教育文集(十二卷)[C].2013.
[2]甄桂平.簡析創新思維、理念貫穿于小學美術教學的方法[A].2016年1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
(作者單位:湖南省寧遠縣蓮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