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桂玲
摘 要: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中十分重要的基礎部分,體現著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所以開展高效的習作教學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文章以小學語文習作中不同教學策略為切入點進行分析,旨在調動學生對習作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教學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習作熱情
習作對多數小學生來說是一項較為令人頭痛的課程,學生甚至會產生抗拒排斥心理,因此,語文教師要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模擬現實生活場景并有效地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親身感知,激發寫作動力。尤其在面對學生不喜歡或不熟悉的習作話題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轉換習作情境,將寬泛抽象的習作情境聯系生活,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快地進入習作話題中。例如,教師在講解“愛護周圍環境”單元主題時,就安排了學生調查家鄉環境的學習,要求學生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家鄉的景物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很相近,而學生肯定會了解自己的家鄉,那么寫作起來也會得心應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都會因為習作產生疑問。
生:老師,我不會寫,也不知道怎么寫。
師:為什么?你們不應該很了解自己家鄉嗎?
生:不知道寫作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從哪兒寫起。
教材只是單純地介紹寫作要求,如“介紹家鄉景物”或“表達對家鄉熱愛的思想感情”等,這些都是太過抽象的表述,無法在學生心中形成習作情境,從而造成了學生無法下筆的困境。此時,教師可從學生角度出發,設置相應的習作情境,引導學生聯想。
師:同學們,你們都有生活在其他城市的親戚吧?
生:有。
師:那么先不管習作要求,你們想象一下,如果你們的親戚或朋友來到你居住的城市游玩,你會帶他們去哪里?怎么介紹這些地方?
生:知道了。
師:你們家鄉肯定有一些地方讓你感到很難忘,為什么你會印象深刻,是不是發生了有意思的事情讓你對這個地方產生感情,這些素材都可以寫。
通過讓學生在設定的情境下開展聯想,使習作變成特定生活情境所需,那么學生就會有目的地進行寫作,讓習作在合適的情境下更加具象化。
二、善于觀察生活,提高習作水平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學生善于觀察周邊事物不僅有利于習作,還能獲得較好的效果。目前習作素材的缺乏是我國小學生在習作方面最欠缺的內容之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培養學生貼近生活和觀察生活的能力。一方面,通過閱讀相關已有文章,收集其中隱含的習作素材。例如,某教師在講解《松鼠》一課時,通過讓學生根據作者的寫作方式并在自己觀察所喜歡的小動物的基礎上展開寫作,題目就設為“我最喜歡的小動物”。由此一來,學生剛學習此類課題,自然會產生相應的靈感,習作起來也有據可循、條理清晰。另一方面,教師可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增加學生與自然界接觸的機會。例如,在某次習作訓練中,教師與其用語言描述寫作要求,不如讓學生通過實踐訓練,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自身實踐感受,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體會到習作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重視習作交流,積極引導點評
習作后的交流、評改和展示也同等重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小學語文三年級教學中,有關習作的基本要求為讓學生向別人分享自己的作文,例如,“可以讀給你寫的那個人聽”“寫作完成后讀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和自己一起分享寫作的樂趣”“讀給同學聽”“讀給大家聽”等,這種要求是為了將習、說、評及改有效地結合起來。再加上新課程標準也要求語文寫作教學關注學生對習作的互評和自評,在和教師、父母、同學的交流中體驗寫作的樂趣,由此一來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寫作是自己與他人的對話,讓別人體會到自己所傳達的感情。教師可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同時引導學生將掌握到的習作方法應用到作文中,鼓勵學生在文章中變換不同的自作表達模式,以便于能熟練掌握各種寫作方法。此外,教師還應多點評學生作文,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寫作中存在的不足,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取長補短,提升習作水平。
總之,小學是習作教學的起點,對學生未來習作學習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習作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重視習作后的交流,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從根本上提升小學語文習作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郭 煥.淺談小學語文中的作文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 2016(4):84-85.
[2]樊洪東.淺談小學作文教學反思與策略研究[J].教育(文摘版), 2016(1).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工師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