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蓮
【摘要】以和諧為中心的審美教育,運用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可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以及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高中政治課作為對學生進行系統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一門必修課程,在對進行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中有著獨特的作用。
【關鍵詞】和諧社會 政治教學 審美教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50-02
當前我國正在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僅需要物質和諧,更重要的是精神和諧。積極培養人的和諧意識,是當前我國在和諧社會建設中面臨的重要任務。以和諧為中心的審美教育,運用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可達到美化人們心靈、行為、語言、體態,以及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通過審美教育將審美意識植入廣大民眾及中小學生意識之中,對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身的精神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中政治課作為對學生進行系統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一門必修課程,決定了其對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有著獨特的作用。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美和道德是親姐妹。對高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具有起碼的審美判斷力、鑒別力,良好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取向,既是高中政治教育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課體現價值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高中政治教材的審美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政治課堂教學滲透審美教育必須依托教材,因材施教。因此,政治教師必須遵循政治學科的教學規律,根據學科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滲透,使政治學科教學與審美教育有機融合。
現行的高中政治教材不乏審美素材。比如:《經濟生活》中“發展生產,滿足消費”、“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等教學內容,教師可從人類“詩意生存”的本質來闡釋,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處共進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經濟建設中堅持科學發展觀。 《政治生活》中“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內容的教學,可通過現實生活中不同公民行為、不同官員作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影響來引導學生學會甄別事物的美丑,從而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其實質就是創造更好的秩序,使人的生活更為和諧自由。 《文化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蘊含美的課程,其中的“傳統文化面面觀”、“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等都可視為對學生進行美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文化熱點,通過圖文并茂的課程安排讓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從而達到德育和美育的統一。《生活與哲學》的教學,教師可從美的幾種表現形態切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到語言的簡潔思辨美、邏輯的矛盾斗爭美、結構的平衡和諧美以及體系的完整統一美。
二、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滲透
政治課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思和探究。社會生活中各種繽紛奪目的時事熱點為政治教學提供了眾多直觀的教學資源,政治教師既要善于發現和挖掘社會生活中的美,也要敢于揭露社會生活中的丑,通過美丑的對比,警示受教育者在心靈上熱愛美而憎恨丑,將生活融入到高中政治教學中去。
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寫調查報告、在課堂探討社會熱點等活動,將知識的傳授與學生個人生活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學會通過各自的接觸來了解生活、通過各自的心靈來感受生活、通過各自的方法來探索生活。如《政治生活》“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這一內容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課前分組搜集當地政府的各項活動,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組搜集的圖片、資料等成果,組織學生對不同的政府活動進行討論。在活動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政府的性質和職能,還為今后支持政府工作,尋求政府的幫助,監督政府的行為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這樣的教學實踐不僅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事、學會自主鑒賞與品評,而且在春風化雨中培養了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審美素養。
三、提高教師的審美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美的教學情境滲透審美教育
教育是一門藝術,作為高中政治教師,除了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面外,還應努力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1)了解審美的一般知識。教師只有懂得美的本質、了解各種審美對象的美學特征、審美過程等一般知識,才能在審美教育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2)兼通一些相關的藝術。教師如果懂得一些音樂、美術的基本知識,能欣賞一些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藝術作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就會大大增強感染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成為美的表現和美的創造,受教育者就會進入一種藝術享受的境界。
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教學過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音樂、視頻、圖片等創設優美的教學環境和藝術氛圍,用美的信息激發、引導學生的審美心理和情感;可以通過歷史故事、名言典故、先進人物的事跡等,幫助學生把握辨別真偽、善惡、美丑的審美準則,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的審美素質。除此之外,政治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還應努力展現樸素大方的服飾美,穩重端莊的行為美,準確生動的語言美,謙遜和藹的氣質美。美的教育氛圍,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素質,從而達到提高人們道德與智慧的目的。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而我要說,高中政治課堂美無處不在,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顆感受美、領悟美和創造美的心。高中政治教學滲透審美教育是完全可行的,這不僅有利于開拓高中政治課的教學空間,更新高中政治課的教學面貌,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與審美意識,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綜合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審美教育”簡介
[2]鄺芙云.《審美教育在〈文化生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5 )
[3]夏偉瑜.《哲學課堂美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