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
摘 要:教學活動是依靠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得以實現,體態語言既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種行之有效、不可放棄的教學方式,在生物教學活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教學實踐中,闡述了體態語言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生物教學;體態語言;教師;學生;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303-01
本人從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要想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教師既要重視語言教學,也要重視非語言教學——體態語言教學。在生物教學中,體態語言的應用較為廣泛,教師如果能合理、巧妙的加以應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體態語言是指受大腦支配的、不必由口說出,而是用人身體的某一部位、動作或手勢將生物學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更好地領悟和理解生物學知識。通過實際的肢體動作,教師可以很自然而且有效的表達,且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運用好體態語言,教學時就會輕松許多,在不知不覺中,就擁有了一件終身受益的法寶。在生物教學中,有時教師在表達生物形態結構、大小或動植物的運動方式時,往往感覺詞不達意或欠準確,或過于繁瑣,若用體態語言來表達就很容易。有時只是一個手勢或一個動作就能表達出語言和文字難以展示的內容,同時還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更直觀、更加生動形象,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的身體就是最好的教具!我們如何有的放矢地運用體態語言,在數學課堂中恰到好處地進行形象教學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學中的一點感悟:
1、胸廓的呼吸運動。通過兩手合抱上下移動及兩掌的運動可演示胸廓的呼吸運動。兩手四指交叉合成抱球狀代表胸骨,兩臂代表肋骨,身體代表脊柱。當兩臂向上向外抬起時,代表肋骨、胸骨上舉,胸腔容積增大,表示吸氣時的胸廓;當兩臂向下移動,代表肋骨回位,胸腔容積變小,表示呼氣時的胸廓;兩手四指交叉掌心向下放在胸、腹腔之間膈的位置,兩掌心向下壓,表示膈下降,胸廓擴大;兩掌心向上彎曲升起,表示膈上升,胸腔縮小的狀態。
2、輸卵管結構。在演示輸卵管結構時,將手心向下,兩臂平伸,手代表漏斗部,手指代表漏斗部中的輸卵管傘,手臂可代表輸卵管的壺腹部,它們皆左右兩側對稱,中間軀干部正好可代表子宮。
3、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講授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時,教師利用自己的手臂演示屈肘和伸肘動作,屈肘時肱二頭肌等屈肌肌群收縮而脹起,同時肱三頭肌等伸肌肌群舒張而平伏。相反,伸肘時肱二頭肌等屈肌肌群舒張而平伏,肱三頭肌等伸肌肌群收縮而脹起。
4、人體關節的結構。在講解關節的結構時,可以一手握拳,拳下正對另一只手(離開一定距離)并凹掌,說明拳頭代表關節頭,凹掌代表關節窩,然后雙手凹掌垂直相對(有一定距離),說明代表關節囊,關節頭、關節窩、關節囊之間的空隙是關節腔,并演示關節活動情況。在這一節中,講到脫臼時,可以運用這種手勢來演示怎樣脫臼,使學生真正理解脫臼這一現象。具體做法是:一手握拳拳下正對另一只手(同樣離開一定距離)并凹掌時,說明這是關節的正常情況;當脫臼時,關節頭從關節窩里滑脫出來(邊講邊使拳頭斜向手掌外),造成脫臼。
5、植物向光性。在解釋植物向光性時,教師可以用四肢模擬植物隨著光線位置的變化往不同的方向彎曲。
6、細胞的失水和吸水。在講解細胞的失水和吸水時,(假設自己是一個細胞,當被置于鹽水中是什么狀態,放入清水中又表現為怎樣)。當一名同學表示失水而縮成一團;而另一名同學表示吸水挺著肚子,且兩頰鼓鼓時,在場的同學都禁不住笑出聲來,在歡笑中學到了知識,效果非常不錯。
7、氣孔的變化。在講解氣孔的變化時,將兩手正對著合攏,兩手分別代表兩個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兩手之間的縫隙代表氣孔的大小。當手掌中央拱起時,縫隙變大,表示氣孔張開;當手掌伸直時,縫隙變小,表示氣孔關閉。
8、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舉起一只手,并叉開手指,說明手掌代表神經元的細胞體,手指代表神經元的樹突,此時多個手指代表多個樹突,然后再把四個手指縮回,只剩一個手指,說明有的神經元只有一個樹突,還有前臂代表神經元的軸突(每個神經元只有一個軸突,且有的軸突較長,有的軸突較短)。神經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比較抽象,不易理解。這既是一個重點和關鍵,也是一個難點,是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那么神經元是如何傳導興奮的呢?雖然不要求學生如何傳導的過程,但能理清神經元之間的傳導,對神經元的理解更好,這時把一只手舉起后,另一只手的手指(或手掌)與前一只手的肘部接觸,表示了神經元接觸的方式(樹突—軸突或胞體—軸突),興奮就是通過這種接觸方式傳導的,因而體現了神經元之間是密切聯系的彼此接觸傳導興奮的 。
9、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區別。可以用一對手這樣做:舉起這對手,手指與手指相對,表示毛細血管網,左手(右手)前臂表示動脈血管,右手(左手)前臂表示靜脈血管,再說明血流方向是:動脈→毛細血管→靜脈。這樣,學生對這三種血管就能輕松理解了。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教學中教師無需考慮物力,只需開動腦力,努力發掘知識與肢體的內在聯系,不受限制,想做就做,節約時間和精力。
在教學中,教師也許一時停止說話,卻不會停止發出信息,這與我們的身體有意無意的通過特定姿勢、動作等各種身體態勢密切相關。但是運用體態語言時不能太多太頻繁。要恰到好處、有分寸、要自然、不要夸張。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體態語言,教學最終要回歸到書面語言上,不能喧賓奪主。語言大師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當知識點具有較大難度時,教師可以借助體態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同時,體態語言的變化不能過碎、過多,要適度、適當、自然大方才會給人以美感;反之,生硬造作的手勢如撓頭皮、摳鼻子、挖耳朵、敲桌子等不僅不會給人以美感,還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有聲語言豐富多彩,體態語言千姿百態,只有在課堂上適時、適度、巧妙地運用體態語言,讓其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將“此時無聲勝有聲”,“盡在不言中”的美妙意境帶給我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