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火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是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掌握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這三個維度的訓練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不斷學習與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探究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真正實現素質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作為新課程改革進程中的主要因素——教師,要想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我們必須時常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合理有效的反思,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在學生提高與發展的同時實現自我的提升。
[關鍵詞]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新課程改革;反思;評價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們的高中課堂教學工作要以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確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努力實現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課堂教學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途徑。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實現這一改革目標。
一、轉變教師教的方式
1.變傳統教學中的領導者為新課程改革中學生學習的主導者
“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是新課程改革理念中的核心內容,教師要想方設法努力為學生創設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課堂學習的主體,調動起學生的熱情,使他們能夠精神飽滿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能夠勤于動腦思考、積極動手操作、順暢地用語言表達,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單純講授轉變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學習效果大幅度提高。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讓學生在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解題的思路和數學學習方法。
2.將向學生灌輸知識轉變為與學生合作交流
現代教學思想提出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交流、共同發展提高的過程。師生之間能夠順暢地進行互動交流的前提是要建立平等良好的師生關系,然后在共同的參與中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在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往往是教師滿堂講、學生一味聽的模式,這種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不但無法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嚴重地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實施新課程改革,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模式上做出改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讓學生體驗到通過自己努力和團隊合作取得成功的愉悅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究知識。這種探究式、體驗性、實踐性強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將對學生的統一要求與分層教學相結合
統一要求是指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工作,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根據這些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分類指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知識水平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將對學生的統一要求與分層教學有機結合,既體現出數學教學的基礎性和普及性,又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二、轉變學生學的方式
1.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和強烈欲望。自主探究能夠輕松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數學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一種愉快的內心體驗和享受。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數學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提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由此可見,我們的高中數學教學要想取得突破,就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學習的主動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學生有閱讀教材、積極思考的主動性;學生有提出問題、動手實踐的主動性;學生有大膽發表見解、敢于爭論的主動性;學生有求同存異、發現不同解題技巧的主動性。
2.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合作能力是現代社會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是以合作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以小組的成績作為評價的標準,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之間能夠在知識的理解、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上形成互補,最大限度地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集體討論交流中發揚長處,彌補不足,學會與他人合作,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并且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除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幫助,一起分享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獨特的思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整體認知水平的提高。這種自主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探究,在努力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
三、不斷改進評價方式
1.教師要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
高中數學中的定量評價就是通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的數學練習題、數學測試卷等的數量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的評價。定性評價是看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是否對數學價值的認識有所提高,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與學習,是否能夠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學習品質等等,在注重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和數學思維的發展,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形成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并且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反思與改進。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有機結合是新課程改革中對數學學科教學評價的一種巨大的改進,這種優化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2.將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往往只關注學生是否能夠給出正確的答案,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也是針對結果考慮的,很少有教師會關注學生是通過怎樣的思考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的。學生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推理、假設、得出結論的過程都被教師摒棄在教學評價之外。這種忽略學生思維發展過程的評價會讓學生只重視問題的結論,而忽視思考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就很難形成積極有效的思維,缺乏堅持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學習科學的態度。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做出改變,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創造性地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多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努力提高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上學有所獲,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江金花.試論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4,(29):42.
[2]王永剛.試論提高新課改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實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2):78.
[3]何任天.論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3):54.
[4]馮志云.新課標下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2,(11):118.
[5]呂廣花.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應用問題教學方法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高中版,2012,(8):16-17.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