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漢娜·阿倫特作為一位富有原創力的政治哲學家對現代社會的某些問題做出過若干深刻而獨到的分析。其中,她對現代性的分析引發了當下對現代性的道德后果的思考。
關鍵詞:阿倫特;現代性;思考
現代社會最本質的特征便是現代性了,“現代性”通過新的技術、新的運輸方式和交往方式、產品的分配方式和消費方式、現代藝術而散布到日常生活中去。“現代性”體現的是理性和啟蒙的精神,它相信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人性和道德的不斷改良和完善,人類將從壓迫走向解放。整個中國當前就存在于暫時和變動當中,在舊的已經解構、新的尚未建成之際,現代性就像嗎啡一樣注入到了社會這個肌體當中,使之永遠處在一種亢奮的狀態,在現代性的浪潮中,對優越生活的占據欲望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澎湃起來,并隨著現代生活所給予的回報更欲罷不能。因此在著名文學家狄更斯的《雙城記》里這樣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明智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信任的紀元,這是懷疑的紀元;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日,這是失望的冬日;我們面前應有盡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都將直上天堂,我們都將直下地獄。” 狄更斯的這一段話是一個偏文學化的“現代性癥候”的描述。在其以上描述的這些現象都發生于西方社會的現代性過程之中,而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也正致力于現代性的潮流中,以上這些問題也正在逐步的上演著,這實際上也就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個不可跨越的現象。
“現代性的癥候”這一概念是由馬克思·韋伯提出的,韋伯認為現代性是一個“祛魅”的過程,近代尤其是20世紀以后的哲學家都是在其基礎上進行解讀。具體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由的喪失,是指人們都按部就班的按照“技術一定”的方式生存,沒有選擇的自由;二是意義的喪失,它是指人們對純利益的,沒有任何崇高感存在。科學發明本是一項有益于人類的活動,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文明,可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現代社會的人們在看到技術的巨大利益的同時卻忽略了利益的對立面,即對環境的破壞、物質的追求、懷疑不信任、道德的喪失……人們也漸漸失去了勞動的主觀能動性,被流程、機器、編程、步驟等死規定牽著鼻子走,勞動者需調節自身去適應機器,而不是機器適應于人,自由的喪失和意義的喪失由此產生。漢娜·阿倫特也表述過她對此類現狀的一種無奈,“他發現了阿基米德支點,但卻用它來支撐自己,看來他只是被允許僅僅在這一條件下發現這一支點。” 同阿倫特一樣,現代社會的人們面對“現代性的癥候”時應進入深深的反思。
在漢娜·阿倫特那里,現代性的最大問題在于“共同世界”的喪失,即共通感以及與之聯系在一起的共同現實的失落。現代性(modernity)具體所指為,“上帝死了”,超驗存在的消逝,人類行為的外在根據轉變為人的內在理性,價值從而失去了堅實的基礎,最終導致虛無主義。阿倫特曾講,“我們不再依賴所有人共有的、真實而毫無疑問的經驗。” 現代性和傳統(中世紀)相對立,二者的區別在于,傳統性以柏拉圖為開端,講理性、崇高與神性,代表著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探索;現代性標志著超驗存在的終結,它曾是證明我們行動﹑解釋實現和理解我們生活意義的主要方式。不管在世俗的、柏拉圖主義的理念中,還是在基督教的形式中,西方傳統一直認為,在我們的心靈之外有一個標準或者尺度,可以依靠它來評價我們的行為。“當尼采宣稱上帝死了及其所暗示的虛無主義的時候,他確實弄清楚了始于17世紀的變革導致了什么。” 現代性具體所指為,“上帝死了”,超驗存在的消逝,人類行為的外在根據轉變為人的內在理性,價值從而失去了堅實的基礎,最終導致虛無主義。
在漢娜·阿倫特看來,傳統生活帶給我們的是確定、穩定的,在對宇宙的敬畏中擁有崇高的追求和信仰,是“好”、“光明”的;而在現代精神中,人們對自身的關注大于對宇宙(或身外之物)的關注,利益點變得狹隘,沒有信仰便看不到未來和希望,這也便是黑暗的時代,是惶惶不可終日的。界定現代性的不是源于自我的異化,而是來自被理解為共同空間的世界異化,在這一世界中,人們顯現于他們的生活過程之中。
從上述表述我們便可看出,現代性存在著危機,“一個傳統的終結并不必然意味著傳統中的觀念己經完全喪失了對于人類心志的控制” 相反,一旦一個傳統丟失了活力,對于起源的回憶逐漸淡漠,那些腐舊的觀念以及范疇有時候就會變得更加專橫;只有在傳統的末日來臨甚至人們不再反抗它時,它才可能暴露出它的所有強制性力量。新的事物嶄露頭角,舊的事物已被逼退,問題根源在于新勢力仍不夠強大到獨自挽起時代的巨輪,處于新舊交替中的人們,一方面受傳統精神的制約和牽絆,另一方面對于新進事物沒有自己的判斷力,無法做到揚長避短,現代性的危機便不可避免的發生,道德失范的現象便會涌現。
中國幾千年以來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的思想觀念在國人腦中已經根深蒂固,而中國人對上帝耶穌的認識則不足千年。在中國,中國古代的圣人與上帝有著相同的地位,但圣人的圣賢之道卻逐漸被國人拋棄。同時,“五四運動”以后,現代性所包含的基本特征如“革命”、“發展”也被賦予了正面價值,“保守”、“安定”等這些傳統價值觀的特征則等同于退步。整個中國社會都處在激烈的變革與更替中,導致中國古代傳統的道德綱常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根本無法發揮其積極的引導作用。法律制度不完善、傳統道德理論淪喪,我們的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領域也必然會出現一些惡性事件,這些惡性事件已經突破我們的道德底線,也警示著我們現代社會的道德已經開始滑坡。盡管目前這種現象并非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個別案例的增加顯然已經不能坐視不理,而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尋求相應的理論,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