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秋明
[摘 要]要構建初中地理生本課堂,教師應從學生的基礎及身心成長的規律出發,通過合理預設目標、精心設計問題、構建教學情境、及時課堂檢測等手段,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領略地理學科的魅力,培養探究興趣。
[關鍵詞]初中地理 生本課堂 俄羅斯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117
生本課堂,是一種基于學生成長的新型教學形態,它以“學”為中心,強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構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注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構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研究學情,“以學定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在目標的引領下會學,在問題的推動下好學,在貼近實際的情境中樂學,在課堂檢測中學會。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俄羅斯》的教學為例,淺談初中地理生本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預設目標,引領自主學習
在初中地理生本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通過預設目標,將教學意圖、學習方向、自主學習方式等呈現出來,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提取信息,對教材深入理解與思考,進而完成目標。明確而清晰的學習目標,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導航。
在《俄羅斯》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綜合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可預設學習目標:①地理位置。認識俄羅斯是個地跨歐亞兩洲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能在地圖上指出俄羅斯的臨海和主要鄰國。②地形特點。地形較為平坦。了解主要平原、高原、山脈、河流和湖泊的分布。③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為主的氣候。④俄羅斯的自然資源、工業及交通方面的特點。⑤俄羅斯各自然要素之間及自然要素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主閱讀教材,采用圈點勾畫法將相關的知識點標記出來,對知識要點有了粗略的了解與認識。
二、巧設問題,激發探究熱情
初中地理的生本課堂,自主思考比掌握知識重要,自主探究比簡單接受重要。巧妙的問題,能夠將知識要點有效銜接起來,同時加深了學生的思考,使其帶著探究欲望進入學習情境之中。因此,在生本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教學目標具體化,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從中領略到科學研究的樂趣。
在學習了俄羅斯的自然特點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俄羅斯的地理位置與地形特點之間有沒有相關性?如果有,有何影響關系?接下來,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俄羅斯礦產資源和工業分布圖》,讓學生觀察圖片,思考:俄羅斯的礦產資源分布有何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出結論: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教師繼續設疑:請在圖上標出俄羅斯的四大工業區,觀察并分析這些工業區和工業部門與礦產資源的分布有什么關系。四大工業區與礦產資源的分布對應關系明顯,比如烏拉爾工業區周邊分布的礦產資源有石油、鐵、鋁土、銅等,當地發展的工業部門就主要包括石油、鋼鐵、機械等。由此可見,重工業對礦產資源的依賴性較強。教師可以借此聯系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的案例,讓學生加深理解。
三、貼近實際,提高求知興趣
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而生本課堂則是以生活現象來激活地理學習,以地理學習來解釋生活現象。教師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探討,提高其求知興趣。
在《俄羅斯》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俄羅斯重工業發達而輕工業薄弱”的實際問題,教師不妨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留學生去俄羅斯,包里多帶口香糖、玩具、服裝等,這些東西在俄羅斯因稀缺而廣受歡迎。這是為什么?學生聯系所學,很快便能想到原因:俄羅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重工業較強,而輕工業較薄弱。教師進一步質疑:聯系當前,俄羅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的局面改變了沒有?這是開放性的問題,教材中沒有答案,學生可小組合作,探討交流,從而明確:俄羅斯至今還是重工業強大,而輕工業相對落后,體現在俄羅斯的能源、航天、軍事等較為領先,而以消費品制造為主的輕工業嚴重滯后,進而導致經濟形勢低迷。這樣,教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聯系教材知識和當前時事,對教材中的重點問題積極思考。
四、課堂檢測,落實學情反饋
生本課堂的構建成效如何,需要通過課堂檢測來及時反饋。傳統的課堂模式較為注重教師的講授,在教師“教”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看似也達到了目標,對知識點有所理解,可是理解得如何,掌握得是否到位,都不清楚。生本課堂的“課堂檢測”環節,便是讓學生自主檢測,自主查漏補缺。
在《俄羅斯》的教學中,教師不妨靈活開展課堂檢測,讓學生在完成小結之后,思考:俄羅斯的亞洲部分與歐洲部分,哪個面積大?俄羅斯的地形特點:歐洲平坦,亞洲崎嶇。俄羅斯的氣候:亞洲寒冷,歐洲適宜。根據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思考:俄羅斯的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及交通網的布局如何?這樣,通過課堂檢測的形式,讓學生回顧關于“俄羅斯歐洲部分鐵路非常密集,亞洲部分稀疏”的知識點,以及俄羅斯交通的分布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特點的關系。
綜上,初中地理生本課堂的構建,關鍵在于教師恰如其分地引導與點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究熱情,使其主動獲取知識。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