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顯霞
摘 要:初中學生自主閱讀是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一項主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消化知識、開展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指導,采取“以讀代講”“以議代講”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閱讀能力;指導;以讀代講;以議代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070
高效課堂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水平的高低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然而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存在著“重講輕讀”的弊端。閱讀教學活動中,往往是教師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削弱了閱讀訓練,尤其是朗讀訓練,這是造成一些學生語文基礎先天不足,內在質量欠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就必須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一、教師要加強指導
閱讀教學,特別是課堂閱讀教學,它是在教師指導下有一定的組織形式,有一定計劃程序,有一定時間限制,尤其是有特定目標的閱讀活動,它是在教與學這一雙邊乃至多邊活動的環境中,教師以自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閱讀實踐施加有意影響,使他們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閱讀的方法,形成閱讀的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因此,閱讀教學的任務,就不僅像一般閱讀行為那樣,只是為了對文章本身內容有所了解,而是把課文作為一個理解的實例,憑借這個實例進行方法、習慣、能力的訓練。可以說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是經過教師設計的,受著教師控制的特殊形式的閱讀活動。
課程標準在閱讀部分明確提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讀懂課文。”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學生讀懂課文,不能再靠教師的講解了。要靠“指導”,而且要“善于指導”學生讀懂課文。那么怎樣才算讀懂課文呢?第一,要能理解并能說出文章主要內容,也就是認識文章所反映的事物,知道寫了什么物,什么人,什么事。第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思考、領會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寫作目的。并通過閱讀,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達到較高層次的理解。第三,在上述基礎上,還要弄清作者是怎樣運用書面語言來反映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教師只有對學生進行恰到好處的指導,學生才能較快地讀課文。
二、以讀代講
我們知道“讀”是閱讀教學的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形式。學生讀的水平如何,是衡量教師教的水平和學生讀書能力的主要標志。可是在閱讀教學中,尤其是在讀懂這個環節上,往往大量時間被教師的苦口婆心的說教、講解所占去,而學生卻沒有朗讀和默讀的時間,以至一篇課文講完了,學生還不能正確流利地讀出課文。這怎么能算讀懂呢?我們知道,學生讀的能力和技能,只有在讀的實踐中形成,才能提高,所以根據這一認識,在閱讀教學中應采用“以讀代講”這一教學方法。
所謂“以讀代講”法,就是閱讀教學中,應首先按照《大綱》關于朗讀訓練的要求,在課堂上安排足夠的時間,而且是認真地進行朗讀訓練,同時把講解課文移植在朗讀訓練中。教師通過朗讀指導,把講解課文帶起來,帶進去,然后又落在朗讀上。所謂講解課文是幫助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思想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所謂又落在朗讀上,是要指導學生按照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在正確地讀的基礎上,做到流利地讀,有感情地讀”“讀出不同的語氣,讀出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并注意輕重緩急”。使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斷提高。隨著朗讀能力的提高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加深理解課文的內容,使“講”與“讀”二者相得益彰,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好處,而終身受益。當然還要默讀,通過思考,背誦等其他默讀訓練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再畫出段落起止,歸納段落大意,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使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理解。最后可根據需要安排一定的時間做一些語文基礎知識的單項練習。
“以讀代講”法,體現了以讀為本,整體訓練的教學思想,較好地處理了“講”與“讀”的關系,有效地保持了課文的整體性。它把過去的教師講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和現在的教師指導學生“讀出什么”“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編織在一起,把理解課文安排在朗讀訓練中,熔學習語文、認識事物、感情于一爐,這對學生學語言和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以議代講
由于學生的知識能力有限,程度參差不齊,始終有人在讀通、讀懂課文時難免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難問題。面對學生的質疑怎么辦?再一種情況,根據教學要求,需要學生理解或體會感情色彩的,或需要理解文章里包含的意思,學生偏偏又沒有提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設疑。問題提出來了,怎么辦?針對上述兩種情況就應該采用“以議代講”的方法。
所謂“以議代講”就是要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見解。當然教師也可以談自己的看法,這樣,通過議論,集思廣益來解決疑難。“以議代講”有兩種形式:一是學生議,就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或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小組議,全班議來解決疑難問題。二是師生共議,教師既是教學的組織者,又是參與者,在融洽和諧的氣氛中,師生來解決質疑或設疑。
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提供材料,或利用資料、工具讓學生通過自學、思考,達到理解、掌握課文的目的。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出示自學提示,也就是把教師所要說的,制成課件展示出來,供學生在通讀、讀懂課文時參考學習。
2.提前學習“回顧·拓展”。因為它涉及了讀和寫的知識、方法,按照通用教材編排的順序和編輯的意圖應放在單元后面學習。那么在學生學習課文時,所涉及的知識、方法就只有靠教師的講解和指導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堅持 “回顧·拓展”提前學的措施,這樣做,學生一開始就知道了單元訓練重點,并能主動地從中獲得知識和方法,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3.提供參考資料,要有工具書。教師要提供參考資料,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要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字典、詞典等工具書,這樣學生遇到新詞時就能自己解決問題,帶著詞義去理解課文。由此可見,學生有了參考資料及工具書,自學起來就方便多了。
總之,如果教師能夠真正處理好閱讀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那么學生就會在教師的指導下,主體參與,主動發展,促使閱讀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石貴勤. 淺談中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苑教育,2009(1):20.
[2] 仇維東.中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201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