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飛
摘 要:本文結合幼兒園的實際工作,梳理過渡環節組織與實施相關的理念和注意事項,希望對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安排特別是過渡環節的組織實施給予一定的借鑒,切實幫助小朋友在每天的生活、學習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一日活動;過渡環節;實踐;探索
幼兒的注意力穩定持續的時間不長,這就決定了過渡環節存在的必要性,過渡環節是一日各活動中的“驛站”,它是非正式的,是閑散的,自由活潑的。在過渡環節中,我們應當允許幼兒以自由、放松和無拘無束的姿態出現,允許有不同風格和性質的活動出現。
一、幼兒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目前存在的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1.教育意識方面
(1)缺乏過渡環節的教育意識。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師主要關心各個教學活動,但對過渡環節中的教育功能沒有重視,因而對過渡環節往往也沒有做充分的準備。
(2)克服將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游離與課程之外的傾向。牢固樹立“一日活動既課程”的觀念,“過渡環節”在幼兒的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價值,是承上啟下,調節幼兒心理與教育教學的節奏的關鍵環節,關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注意各活動之間的有機的聯系,使一日生活成為一個真正教育的整體。
(3)克服教師教育決策的主觀性。現在一直強調教師不要高控,特別是在自由的過渡環節。我們要避免由教師統一安排的傾向,要避免不斷催促幼兒的不尊重幼兒的行為,我們要以“幼兒發展為本”,滿足幼兒在活動與活動之間的轉換活動中的身心節奏轉換的需要,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2.教育技能方面
(1)過渡環節較為被動和生硬。教師不重視過渡環節的趣味性,沒有采取小朋友感興趣的形式,教師在安排過渡環節時語言平淡、簡單,指令性語言較多。在過渡環節中,小朋友消極等待較多,甚至直接用上廁所、洗手等生活環節來代替銜接環節,環節之間的轉換比較生硬,且存在過多干預和催促的現象。
(2)要克服教育中的即時效應與急功近利的行為。我們要明確幼兒發展的潛在性與可持續性,避免在課程的設置與安排上過多的以知識灌輸的集體教學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過渡環節。根據季節以及課程的特點,科學合理地調整幼兒的作息時間,優化一日活動的安排,使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節的合理,過渡自然。
(3)要克服教師教育工作的簡單化傾向。尋求教學的策略,避免在過渡環節的活動中“管則限”“放則亂”的狀況,注重培養幼兒獨立、自制、秩序、合作等品質,以及幼兒的養成習慣教育等。
二、幼兒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優化的措施
1.游戲伴隨過渡,遠離消極等待
(1)自主的自選游戲。自選活動有低結構、開放的活動特點,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意愿、能力有選擇的自由活動。小班幼兒進園不久,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尤其是進行美術活動時,差異猶為顯著。教師在區角內投放一些活動材料,早早完成作品的幼兒自由進入區角選擇材料:有的被色彩和形狀吸引,在穿項鏈;有的被娃娃家吸引,和娃娃、小伙伴玩過家家;有的喜歡閱讀,捧著書;有的喜歡搭建……由于是幼兒自己的愛好,這些材料就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教師則可以抽身引導其他尚未完成前項活動的小朋友了,而活動室呈現一副井然有序的樣子。
(2)輕松快樂的民間游戲。民間游戲準備材料少,也適合在幼兒過渡環節操作。如:“跳格子”,教師在游戲內容的設計上可以由易到難,每一次難度的提升,可以為幼兒創造了一次次成功的體驗,孩子們在活動中增強了自信,得到了快樂,還會自主探索不一樣的跳法,教師只需要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就可以讓幼兒把情緒、感受宣泄和表達出來。
2.依從活動進展,調整作息時間
(1)增加彈性時間,便于教師靈活教學。融合后的作息時間打破了原有的一次完成一件事情的嚴格時間表,增加了彈性時間,給教師和幼兒比較大的自主權。
以午餐管理為例,午餐管理直接影響到幼兒的身體健康,特別是冬天的進餐。冬天天氣冷,幼兒的進餐速度和食量都存在個別差異,比如一些幼兒動作快,教師提醒他們細嚼慢咽,就餐好后幼兒可以選擇喜歡的內容輕輕活動,如看書、下棋和手部游戲,一些幼兒進餐速度慢,教師引導適度加快,餐后的活動時間相對就縮短。
(2)重組活動時間,利于幼兒自主活動。調整塊狀的作息時間為板塊式的作息,使幼兒擁有了“長時間完成一件事情”或“跨時間完成一件事情”的可能性。在板塊式的作息中,我們仍運用游戲、音樂、故事等方法與技巧,讓板塊之間的過渡環節模糊、軟化,邊緣互相融合。
上午第二個活動是區域活動,按照作息時間安排長度都為45分鐘,但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半個多小時的區角活動遠遠不能滿足他們活動的需要。上午第三個活動是散步。由于幼兒對園內環境熟悉,所以活動的過程無需很長時間。
(3)組織低結構的活動,弱化過渡環節。過渡環節對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來說是邊緣的、不穩定的,從時間上來說也是非常短暫的,經常界于兩個活動之間。因此,我們依據過渡環節的這一性質,采用了弱化的方法來處理過渡環節。也就是說,將集體活動從高結構轉化為開放的、低結構的活動,讓前一個活動自然銜接到下一個活動,使過渡環節與其他活動有機聯系在一起。通過低結構弱化過渡痕跡的做法自然、精化,能保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3.巧妙的提示
(1)語言提示法。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了一些有趣的語言提示,讓幼兒在愉快活動中自然參與進來。如在區域活動結束后,使用有趣的兒歌引導幼兒快而安靜地將自己的物品帶到座位上來:"小花貓,靜悄悄,輕輕走,拿起包,慢慢走回去,悄悄坐坐好。"幼兒跟著教師的兒歌情緒,模仿著小花貓輕輕走的樣子,有序地拿起了自己的東西放回原處,走回到位置上坐好。
(2)音樂喚起法。歌唱活動也是本班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結合“你在哪里”“頭發剪刀膝蓋腳”等音樂活動,幼兒的入廁不再擁擠,飲水機前長長的排隊等待不再存在,集體活動前的組織更加輕松自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當幼兒從教師的言行、教育中感受到每一個細節的精致、認真,他們同樣也能夠形成認真、樂觀等品質,這種品質將伴隨著幼兒的一生,使之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1]宋文霞、王翠霞編著.《幼兒園一日生活環節的組織策略》,[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潘莉.幼兒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的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