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
摘 要: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后還要應用于社會,回歸生活,物理這門學科也不例外。在初中的物理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物理知識,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創造生活化情境,以此鼓勵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中去。本文著重分析了創設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生活化情境;初中物理教學;應用分析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學科的一種,注重于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于初中生來說,對物理學中的相關概念進行全面的學習既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現象與物理學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打好物理學的學習基礎,為他們以后的物理學習鋪好道路。但是,從現今的物理教學現狀來看,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學生不喜歡物理學,也不喜歡學習物理學知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對物理學的相關專業概念學習不明確,所學的知識跟實際生活脫節,不知道該怎么用,所以覺得枯燥就產生了厭倦的學習情緒。因此,創設情境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學與我們生活的關系,真正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世界”和“科學就在你身邊”的宗旨。所以,必須在物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對生活化情景教學方法進行充分的利用。
一、在生活化情境中進行物理教學
實驗是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的基礎,所以通過由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來觀察和操作來論證物理定律通常會讓所學知識記憶的更加深刻,從而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來引發進一步學習物理知識的欲望是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最為常見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有較強的掌控能力,學生的素質也要有一定的要求,那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做物理實驗相對困難,此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情境教學法進行物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引導式啟發學習,把我們的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引入,由淺入深梯度教學,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例如,在進行光的折射原理的物理實驗時,可以挑選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首先在一個透明玻璃杯中灌入滿滿一杯水,然后將一根棍子直接插入水中,這時候可以讓學生對水杯進行全方面的觀察,然后讓學生對觀察的現象進行描述,學生就會發現棍子在水中的部分與在空氣中的部分發生了彎曲。此時,教師就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進行提問,為什么棍子會發生彎曲現象?發生彎曲的具體位置在哪兒?學生們就會根據自己的觀察得出相應的結論。然后教師再繼續進行引導,直至問題的解決。可以看出,學生通過這種情境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將復雜的物理知識做出簡單的處理,結合自己的思維模式對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而促進了對知識的記憶與掌握,進而幫助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在教學中引用生活化的問題
初中生學習初中物理算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物理這門深奧的科學。要想學好物理,不僅需要擁有強大的邏輯性,而且還需要記憶許多很枯燥無味的定律以及定義,所以對于初中生來說很顯然有著不小的困難。但是,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所需要的不是學生能夠一字不差的背出所有的定義以及公式,而是需要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融匯貫通,以解決在實際做題過程中遇到的不同類型的物理題,最終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知道在生活中物理是有用的。因此,物理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物理學習對于學生的生活化影響,可以在課前引入環節通過對生活化情境的創造進行課程引入,以此來博得學生的關注,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例如,在物理學科的第一節課程授課時,教師可以率先對學生進行提問: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什么與物理相關的生活現象呢?在學生回答過后可以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篩選,通過一些較為日常的經典問題分析,使得學生能夠明白物理學科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在學習水的浮力作用時,可以對學生舉一些水的浮力相關的例子,此時教師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入關于浮力的定理,進行詳細的闡述說明,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生活化的帶入,進而也能夠促進學生對浮力知識的全面了解。這樣一來,教師先是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刺激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一定的好奇心,然后在日后的常規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輔助其他的教學方法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充分的解釋,使得學生能夠對物理知識進行主動地學習,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善于利用學生的求知欲進行物理生活情境的創設
創設生活化情境進行物理教學,輔之以相關的物理實驗,對教師來說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具體與充實;對學生來說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物理知識,提升學習效率。而且,對于水平較高的教師來說,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對所設計的情境進行一定的加工與改造,不僅能夠使學生可以對知識進行全面的了解,而且還滿足了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因此,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就會主動的在現有的知識水平上對知識進行自主創新,突破現有的知識結構。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還能夠向身邊的老師以及同學尋求幫助,不但增強了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加強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能夠幫助學生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學習習慣。此外,還需要注意到初中對于學生來說還是一個對外界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滿這探索欲望的階段,所以,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情境創設時可以對初中生的這一特性進行充分的利用,通過新奇與獨特的生活化物理情境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對慣性這一知識進行學習時,可以先讓學生運用正常的走路速度走一段路,教師在一旁隨時喊停,然后再讓學生以跑步的狀態再走同樣的一段路,教師仍然可以隨時喊停,在進行兩次試驗后,讓學生自己進行對比感受兩次喊停時自己身體出現的不同反應。此時教師就可以對與慣性相關的專業知識進行展開敘述,學生學起來也就更加容易。因此,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進行初中物理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增強學習的新鮮感,而且還能夠讓學生發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理現象,從而使得學生在生活中就可以進行物理知識的學習,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幾十分鐘的課堂。
四、結語
隨著新課標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初中物理教學來說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避免理論知識的灌輸,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生活中的實際現象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因此,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學的價值就得以凸顯。教師會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生活經驗與物理知識相結合,使得物理教學具有趣味性與合理性,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對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進行解釋,體現科技人文的意義。而且還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得學生養成主動學習、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施秀英.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 西部素質教育, 2015(5):52-53.
[2]胡彬. 優化物理課堂 培養探究能力——如何在初中物理中創設生活化情境[J]. 文理導航旬刊, 2013(8):38-38.
[3]閉煜川.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 考試周刊, 2016(83):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