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紅++閆藝++王曉峰
摘 要: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課堂,是教師永不停息的追求。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的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中動態生成資源經常存在,我們應學會捕捉、運用有利的課堂動態生成資源來提高課堂效率。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我們應抓住物理學科的特點,重視并做好課堂實驗教學,讓打造高效課堂成為可能。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 中學語文 教學策略
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始終離不開語文,語文承載著國家的興旺發達和衰弱滅亡文明延續的重要使命,可以說,沒有語文就沒有歷史;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總稱。”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為語言的重要載體,語文充斥著世界的各個角落,可以說,沒有語文就沒有世界;人們進行各種語言交際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參與生活,在感悟生活和認識生活的基礎上對生活對世界進行改造,最終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說,沒有語文就沒有生活、文學及人學。適時地調整當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名副其實的實施素質教育,恰到好處地踐行大語文教學觀的理念,實施生活化教學,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一、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走入生活
語文教學中,有些知識點晦澀難懂,有些文章抽象難以捉摸,如何巧妙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通過表象深挖出其潛在的意義就成了考驗一個語文教師專業素養與教育機智最具說服力的標準。教師要善于通過“有分寸的小步子教學法”引導學生體驗文本的深層信息,通過有層次的誦讀,提供生活背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以此激活學生新的思維,為學生創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使得學生對文本的深層體悟漸入佳境。
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尤為重要,教師需要在提升學生認知水平上下足功夫,努力完成與文本之間的合理銜接,此時可以篩選故事導入方案和競賽導入方案、視頻導入方案和游戲導入方案等進行語文課程教學。例如。如魯迅筆下的《社戲》,小說描繪了江南水鄉的月夜美景和童真童趣的生活氣息,尤其是對一群鄉村少年一起偷豆、煮豆生活經歷的描寫,能夠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回憶和真情向往。為了喚醒學生內在的靈動情感,與文中的人與事進行更好地互動,筆者一方面引發他們打開快樂回憶的閘門,重新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趣事;一方面借助多媒體技術和精簡的語言,向學生介紹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作者童年生活的趣聞逸事。“豆香水草真亦幻,幾多快樂幾多嘆。何時再回幼童時?此情已成夢中盼。”在如此心境驅動下,文本閱讀的情趣油然而生。
二、通過課堂探究,讓學生理解生活
當今社會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語文課堂想要達到 “雙贏”的結果,語文教師就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積極倡導“自由課堂”、“問答課堂”、“翻轉課堂”等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做到正確引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提供一些能引起學生注意力和興趣的話題。生活化容易把抽象的教學問題還原為鮮活的生活情景,使問題變得親切自然容易理解。如在學習《致女兒的信》一文時,設計的問題: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文中的“我”對此的態度如何?學生給出的答案一定會涉及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然后同文中的“我”的態度進行對比,同時也會初步體會父母親的心態。我還設計了這樣的拓展延伸題:結合研討與練習三,對照文章,談一談你對情的理解。這個題目可以使學生結合本文,談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全面的理解,發表自己的看法,從中明確自己該如何處理此類問題。
三、通過語文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回歸生活
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是素質教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趨勢,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加強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最終讓知識來指導生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語文教材的編寫和教學過程緊密聯系生活,回歸生活,代表中學教學指揮棒的中考和高考也應該以“生活化”為風向標,引導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以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課英國現代科普學家巴里·齊默爾曼的《雨林的毀滅——世紀性災難》為例,文章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引資料、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說明了雨林的現狀之惡劣、即將滅絕的物種之多、雨林消失的后果之嚴重等問題,另外文章采用如“很可能”、“大概”這些猜測性嚴密、準確語言來斷言“地球第6次的大規模毀滅”。文章的結尾采用說明和議論兩種表達方式相結合,并引用英國偉大的自然主義者、探索家查理斯·威廉·畢比的話:“如果某種生物的最后以一個個體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現新天體或地球重新回復升級之后才能再次見到這種個體。”來說明“地球上可以沒有人類,而人類不可以沒有地球”這句話的真理性,并以此來警示世人,使人們在思考中充分認識“熱帶雨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從而樹立積極地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對這篇對文章的學習,不僅讓學生們掌握了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和技巧,為中考語文取的好成績打下基礎,而且還激發了學生們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提高他們閱讀科普類文章的興趣和能力,最終再把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中,在回歸生活的同時保護環境、熱愛自然。
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課程,從我們會發聲的時候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天然的優勢,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去學習語文,有意識地把它運用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以此來積累語言詞匯,在閱讀中培養語感,提高自己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將日常生活中的體驗、交往、內省等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生活形式,活化課堂。
參考文獻
[1]任志姍.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及其實施策略初探[J]. 學周刊,2016,32:60-61.
[2]陳藝娟. 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析[J]. 西部素質教育,2016,13:149+151.
[3]徐玉華. 讓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J]. 學周刊,2015,2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