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艷
摘 要:當前,“生本課堂”成了課程改革引人注目的焦點問題。在中學語文課堂中,通過營造寬松的氛圍,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等途徑,從而真正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生本課堂;主動性;激勵;欣賞;質疑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明確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當前我們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所提倡的“生本課堂”的新理念,正是秉承這一宗旨,試圖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主觀努力去影響學習效果。從語文教學的特點來看“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guī)則來得容易”,而實踐的關鍵是要有主動性。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過程中,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產生豐富的想象、強烈的愿望、敏銳的感受,才會有靈動的思維。在“生本課堂”中,怎樣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呢?
一、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
一位哲人說過:“教師無意中的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習總書記去年教師節(jié)也對北師大師生說過這樣的話,可見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是多么重要。在“生本課堂”中,有很多學生不主動回答問題,其實并不是他們不知道,而更多時候是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回答,每一個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鼓勵,孩子們更希望得到老師的欣賞、贊美。教師要善于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去消融與學生之間心靈的隔閡,樹立他們表達的信心,要毫不吝嗇的贊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每一次主動的回答,在這方面孔子這位大教育家就給我們樹立了極好的榜樣。比如他在對待自己的弟子子貢的進步時就曾贊揚他:“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生諸往而知來者?!弊迂暷芘e一反三,孔子便大加贊揚,當我們在課堂之上面對學生的時候,只要他們能站起來回答,即便是不夠準確、全面,這種勇氣、態(tài)度,我們也應當給予鼓勵,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用寬松的氛圍去感染學生
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恪守“師道尊嚴”的古訓,在課堂上往往強硬灌輸,師說生記,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學生配合老師,被動的接受老師講授的東西,課堂成了教師的一言堂。這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澆滅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泯滅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結果使應該充滿靈動、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猶如一潭死水。在“生本課堂”上,教師迫切需要更新觀念,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要相信每一各學生都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情,盡量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自由的求真、求實。比如關于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的一些資料,讓學生分小組去收集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這個過程教師就是一個記錄員,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應更多的給予關愛,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給他們的問題設置稍微簡單一點,小組內討論有了結果時,教師要多讓他們起來展示自己,逐步喚起他們內心深處向上的動力。每一堂課都營造出寬松、愉悅的氛圍,學生自然就會向往學習,樂于學習,就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能動性。
三、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教學活動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闭n堂教學要達到預期效果,教師首先要運用自己多種教學藝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撥動學生求知的興奮點,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強烈的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詩歌可舉行朗誦比賽;學戲劇可讓學生自己表演;復習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列學習提綱,交小組討論;試卷可讓學生自己擬定。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便會把學習當作自己發(fā)生的需求,看作是自我提升的過程,在學習中品嘗收獲的喜悅,進步的歡欣。在學習《變色龍》時,可讓學生參與編、導、演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文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編戲、說戲。第二課時演戲、品戲。第一課時在讓學生熟悉課文之后,要求學生以編劇、導演、化妝師,道具師,燈光師、攝影師、演員等身份編寫劇本,談談對這出戲的理解,每組推選一人給大家說戲。第二課時的“演”和“評”實際上是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創(chuàng)作手法的深化,學生在表演過程中認識到了主人公多次變色的實質。其余學生在評演的過程中再次熟悉了課文,了解了人物,理解了文章的批判精神。在靈活有趣的教學中,學生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創(chuàng)造了高效的教學效益,使語文課上靈感飛揚,洋溢創(chuàng)造的激情。
四、鼓勵學生打破對權威的崇拜,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說了算,學生跟著轉,教師的絕對權威,培養(yǎng)了一批批唯唯諾諾的書呆子,一個個聽話的好孩子。在“生本課堂”中,教師應以自己的主導作用,推動學生的主體發(fā)展,教師應是一名向導,一名顧問,而不是一名建立在學生被動基礎上的專斷的權威。要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在唇槍舌戰(zhàn)中實現(xiàn)智力交鋒,迸發(fā)創(chuàng)新的火花。例如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很多學生對于文章最后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質疑,認為其中的“大約”和“的確”同時使用很矛盾。對此我立刻加以表揚,肯定他們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精神,并請其中的部分同學來具體闡述他們的觀點,最后小組討論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老師在關鍵處適時點撥,能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在學習中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五、課堂評價以激勵為主,引導學生體驗成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用實踐證明,通過激勵,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教師應用燦爛的笑容,熱情的贊譽,真誠的愛心,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要讓他們在勇敢站起來之后,能夠體面的坐下,不能有簡單武斷的否定,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壓抑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首先肯定他們回答中的閃光點,表揚其思維的靈活性,接著再用有分寸的語言,指出其不足,并提出真誠的希望,這樣學生即使在失敗中也能品嘗到學習的喜悅,也會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會保持下去。
師生間良好的人際關系,課堂上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熱情的課堂討論,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恰到好處的點撥,讓學生不再是被填的容器,而是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其自身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成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這正是“生本課堂”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每一個教師夢寐以求的理想教育。
參考文獻:
[1]《教師的角色轉換》戈培爾·波特,江蘇出版社2013年.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3]《語言大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