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 要:中職語文是中職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陣地,只有中職語文教育的全方位的調整才能更好的為社會提供合格的社會勞動者。只有打破舊的教育觀念才能給中職語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中職語文;定位;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新評價
語文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礎,隨著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語文教育面臨著新的社會環境和新的教育形式,中職教育以職業課程為重點,語文教育似乎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現代社會是一個綜合人才的市場,只有擁有過硬的人文素養,才能更好的心理面對社會的挑戰,中職語文教育有了更為艱巨的教育任務。
一、國家對中職語文教育的定位
眾所周知,國家對中職學校的培養人才定位是要培養符合社會市場需求的社會主義中初級技能性勞動人才,這個培養目標也是對中職語文教學很好的定位,即我們的語文教學最終目的不是為培養精英人才而服務,而是要為培養普通社會主義勞動者而服務,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首先要時刻給學生灌輸“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的實質。其次還應為學生的專業服務,在語文教學中盡可多的結合學生的專業,找到有機結合點,總之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授基本的語文知識,還要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教會技能和方法,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中初級機能性勞動人才服務。
二、中職語文教育存在的不足
參照國家對中職教育的定義,反觀中職語文教育的狀況會發現中職教育在教材內容選擇上、教學方法上并沒有脫離以考試為指揮棒的傳統教育。
中職語文可供選擇的教材非常的狹窄:中職語文教材,雖然幾經改革,但是中職語文教材只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外研社兩個版本,教材中的很多內容依舊是從陳舊的高中課本中選取了一些篇目,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本中將中學選讀篇目《邊城》放在中職語文教育基礎模塊下冊第三單元中,教輔只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具備。中職教育面臨的新的社會任務和中職教育陳舊狹窄的教材內容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職教育方法落后這是制約中職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國中職學校大部分是從普通高中慢慢轉型成為中職學校,學校一系列的教學考核制度還在圍繞:考試,中國中職教育走過了幾十年依舊是個摸索階段,中職學校教學制度沒有貫徹職業人概念,依舊把學生當作普通高中生,這是違背中職教育作為中初級勞動者的標準的,另一方面,從事中職語文教育的教師很大一部分經歷了普通高中的教書育人階段,形成了比較嚴重的考試指揮思想,語文素養對于很多老師來說就是一句空話,這就形成了陳舊的教學理念:灌輸式教學。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有許多優點,例如可以使語文知識更加系統化,條例邏輯化;但同時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 : 課堂上教師往往是唱獨角戲,教師講的全神貫注,學生聽得稀里糊涂,整個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不用說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教學的魅力,體會到語文知識的生活氣息,這種課堂教學方式如果不改變,語文教學是很難達到為生活服務為學生服務的目的。
三、中職語文素養現實舉措
為了使中職語文教育符合國家對中職教育的定位,能為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社會勞動者,中職現實性的舉措有以下幾個方面:
1.拓展中職語文教育資源
語文課本是中職語文教育資源的主要來源。但是居于課本已經不能更好的為中職語文教育,這需要擴展中職語文教育資源。《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有提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同時《新課程標準》中還指出“學校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由此可見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應更多更好的加強與其他文化基礎課的聯系,加強與學生專業知識的聯系,加強與社會的聯系,讓學生能夠自主發展、健康生活,這才是中職語文素養的宗旨和目標。
2.改變教育教學觀念
在教學中,我們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充分認識到每個學生都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學習的主體。由于過去職業中職學校語文考核機制的僵化落后,使部分教師習慣“講清”“講透”,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很小。“滿堂灌”讓學生總是處在一種情緒消極的被動地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了壓抑。教師實際上是代替了學生去思考問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和矛盾的過程,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思維,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有靈魂的學科認知結構的過程,成為學生探索新知識和獲得新體驗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的過程。為此,在教學中努力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使學生展現個人魅力。具體做法如下:努力提高自身素養,注意隱形課程的作用,盡力以富有人文情懷的隱形課程去熏陶、感化學生。教師必須是語文的愛好者,要有較為扎實的語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只有這樣,才可能厚積薄發,吸引、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夠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語文大世界。
3.中職語文教育樹立新的價值評價觀
中職學生面對的是社會角色的扮演,從學校到社會這是一個角色的轉變:學生——社會服務者,這一角色的轉變面是學生對現實的評估,對未來的設計。中職語文一味向普通高中看齊將會淡化學生職業教育身份。職業教育對學生語文素養強調的是“讀懂社會、讀懂自己”的過程。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工作,職業教育應把學生綜合能力提到一個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的社會素質在語文教育中提倡,少以分數論好壞。
中職語文教育只有從內容、教育教學、評價方式上著手,才能更好的體現語文核心素養在中職教育中的意義,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學兵.中職語文課堂高效合作學習摭談[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12).
[2]王昕.課改形勢下職業中職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J]語文教學通訊,2002(6).
[3]陳國華. 淺談新課改條件下中職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J]語文教學通訊,2012,(2).
[4]張云華,江文濤,張麗,王鵬翔.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J]. 職業技術教育, 2005 .
[5]張麗. 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應注意的問題[J]. 新鄉教育學院學報, 2007.
[6]丁亞軍.中職教育課程改革探索[J]. 職教論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