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山
摘要:導學案是新課改背景下數學教學模式的一種重要轉變。導學案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討論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導學案。
關鍵詞:小學數學;導學案;應用
數學導學案,是指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的需要,對一定的情境和問題進行設計,并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改大力加強了小學課堂的創新教育,倡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能夠有計劃、有目的地接受新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思維能力尚在形成階段,因此教師需要適當引導,促進學生思維習慣的建立和養成,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小學數學課堂引入導學案的教學模式,其意義深遠,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導學案教學時,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設計方案。
一、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方案旨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積極性容易調動。針對這一特性,數學教師要在課堂上多提問題,有助于調動學生思維以及動手、動口能力。因此,數學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內容,多給學生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
例如,數學教師在教乘法表的時候,初次接觸乘法,很多小學生對于乘法不太了解,那么數學教師就可以引入學生熟知的加法,變乘法為加法,幫助同學理解。(比如3x3=9,教師在教學中把乘法變成加法,問學生三個3相加等于多少?學會回答9。數學教師就可以接著問四個3相加等于幾呢?這樣下去,學生就會主動思考5個3相加等于多少?6個3相加呢?)
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把握教學的節奏感,把主動權盡量多給學生一些,變課堂上的“教師提問”為“學生提問”模式。
例如,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設計一些問題,帶到課堂來進行提問,問題設計可以是課本中的,也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腦筋急轉彎等。以此來為課堂氣氛進行預熱,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對于不懂的問題,及時提問教師,從而更容易讓他們接受新知識。
二、導學案設計要注重教學重點且與學生能力相平衡
教師在應用導學案時,要切實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要盡量抓住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九九乘法表的核心是讓學生理解乘法,記熟乘法口訣,因此教師不論怎么設計和應用導學案,最終的目標必須是實現學生理解乘法和運用乘法。所以教師可以變乘法為加法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但不能讓學生一味地用加法去理解乘法,而不去引導他們對乘法的反思。否則,就容易使學生形成慣性思維模式。
因此,教師在應用導學案,變乘法為加法的時候,要抓住“讓學生理解并運用乘法”這一重點,再結合學生自身的能力設計教學方案。
三、設置一些具有難度梯度的練習題。引導學生鞏固知識
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依賴課堂時間是不能達到教學目的的,即便學生能在課堂上及時接受教學內容,但沒有足夠的習題訓練,消化程度上還是會有明顯不足,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在學生的練習題中也應有所體現。
設計有梯度的課后練習,夯實基礎、把握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應變能力。還是以乘法口訣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加法理解乘法之后,在練習題中,可以先出一些簡單的乘法題,學生會自覺用加法作為引導,解答題目。再出一些使用乘法口訣才能更好地解答題目,最后出一個或者兩個思考題,題目內容稍微超出教材內容講解的,但與課堂上的內容相接近。比如,需要使用乘法和加法結合起來的思路才能解題。
梯度練習題是教師課后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體現學生個人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必要手段。
四、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促進師生關系和諧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之一,也有助于教師順利推行新的教學模式,并迅速被學生所接受。
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最核心的是要放任孩子們的興趣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自身角色的轉化,盡可能多地贏得學生的信任。
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可能都一樣,這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先天條件、周邊環境等因素。因此,小學教師要尤其關注成績比較落后的學生,盡量不要在言辭上有過多苛責和輕視。在課間多給他們一些輔導,多與他們溝通。
在上課過程中不能一味講解枯燥的基礎理論知識,要適當拓展一些課外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參與他們的生活、分享他們的快樂。
綜上所述,在小學課堂上設計并運用合適的導學案,對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以及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都具有重要幫助。對于如何設計和應用導學案,大家可以通過上述事例結合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及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出一套屬于他們的導學案方案,從而更好地推進新課改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