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莉莉
摘要:日常生活中,人們無時不在表達心意,交換情緒,傳達信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說法,可見說話的重要性。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人才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人才的表達和交際能力。作為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載體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孩子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讓他們敢于表達和學會表達。因此在教學中,通過積極的語言評價讓學生“敢說”,讓學生“樂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能力;語言評價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如何通過語言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對于建立良好的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備的,這需要從小經過不斷地訓練和培養才能夠獲得。但孩子通常在小時候比較怯生,不敢表達和不善于表達,這影響了他們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本文筆者從小學語文教學的立場出發,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運用新理念,為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搭建語言實踐平臺,讓孩子敢于表達和學會表達。
語言表達是人們生活和學習交流的重要手段,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有經過不斷訓練才能實現。新課改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實的要求。因此,我們要運用新的理念,為學生搭建各種語言實踐平臺,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如何去做呢?
一、為學生的“敢說”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針對學生的吵鬧,教師一進入課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閉嘴!這一閉嘴,學生就不敢說話了,也就懶得發表自己的意見。時間久了,教室里死氣沉沉的,口語表達不完善,寫作能力如何提高?現在,要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口語交際的熱情,良好的氛圍是前提。怎么辦呢?早自習前讓學生自由說話,說什么呢,路上的見聞、家里的事情、看過的書里的故事等,都可以是說的內容。課堂上,教師應該轉變角色,做學生的傾聽者,參與到學生的聊天和交流中。針對學生的交流,教師要進行引導,指導學生能夠清楚地將想說的表達出來。例如,每次接一年級的班,初次和家長學生見面,我會微笑地面對大家做自我介紹,并清楚地表達出想和學生做朋友的想法,這樣,學生在自我介紹時便會大膽地表述。
二、為學生的“樂說”提供積極的語言評價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興趣的推動,尤其是針對小學生心理不成熟的特點,語文教師要多用積極的語言評價以鼓勵學生,讓學生通過“說”來獲得老師的表揚,并在這種語言表揚中去享受“說”。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表現如何,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表達得好的自不必說,對于表達有問題的學生要指出原因,指出改進的方向,并仍然鼓勵他們進步。比如,一方面通過“你的聲音真好聽!”“你表達得很精彩”“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等積極性的語言評價,讓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學生再接再厲;另一方面,通過“不要害怕,老師相信你可以做到”“不要著急你慢慢說,相信自己可以說好”等鼓勵性的評價,激勵那些害怕說、不會說的學生去進步。
三、提供平臺和機會。讓學生“練說”
小學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是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文字和語言知識培養,因此,可以說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表達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而對于母語的實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無時無刻都會存在。因此,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的語言表達練習提供更多的機會,結合生活實際經驗,通過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融入社會角色中去表達。比如,前一天下了一場雨,當日早上雨后的校園花朵鮮艷照人,天空一碧如洗,青山為襯,的確很美。于是我帶學生站在校園里觀察天空、大山、明麗的校園,學生立刻興致勃勃,說出碧空如洗、紅旗鮮艷、樹葉綠得發亮之類的語句。接著寫小練筆的時候大家提筆成文,一氣呵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愛觀察、勤動腦的習慣,又為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提供了機會。
四、注重學生語言“說好”能力的培養
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在人際關系中去表達,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交際場所,組織學生參加各項實踐活動,比如“六一”活動中語言節目中的小主持人等。另一方面,在教師的帶領下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比如,讓學生準備自家產的水果、紅棗、核桃、蔬菜,還有玩具、學習用品之類的進行推銷,大家積極參與,推銷的很認真地介紹,“顧客”也聽得認真,不時發問。
總之,針對孩子不敢說和說不好的語言表達問題,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樹立師范榜樣,培養學生“敢說”和“說好”的能力,并為學生的“敢說”和“練說”提供良好的平臺與機會,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