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倩
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在信息技術領域逐漸取得一些突破性的進展,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會變革,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電子商務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經營方式和發展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地區建設電子商務模式擁有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需要注重研究和分析模式的構建措施,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模式構建;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一、農村電子商務對當地經濟的推動作用
在農村地區建設電子商務模式,能夠通過對互聯網平臺的有效利用,加強農產品銷售以及農業信息的發布,為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也加強了“三農政策”的有效落實,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減小城鄉差異。
(一)為農產品銷售創造發展機遇
通過電子商務模式,就能夠有效的加強農產品的市場推廣以及銷售,農戶通過在利用這一平臺成為商戶,就能夠直接與消費者之間進行交易。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所以農村地區的人口數比較多,而且相關的農產品在市場中也具有一定的銷售空間,比如水果、肉類、谷物等,但是由于受到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一些農產品難以得到很好的銷售,但是電子商務模式就直接打破了這一限制,直接擴大了商品銷售市場,一方面能夠充分的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也直接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1]。
(二)為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隨著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電商企業,城市中的市場已經逐漸滿額,為了發展自身的企業,增加經濟效益,一些電商企業逐漸重視并加強對農村地區市場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產品的配送范圍,這就促進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并逐漸成為當地社會經濟的新增長點。比如阿里巴巴、京東、2688商城等電商平臺逐漸在農村地區開設電子商務示范店,并且就目前的交易情況來看,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增加了對農村地區資源的有效利用。
二、“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構建措施
(一)注重加強生態農業模式的開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農村地區需要注重對互聯網應用和規模優勢的充分發揮,促進農產品生產、銷售逐漸向智能化、網絡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技術和農產品銷售之間的有效結合,并逐漸促進其管理服務模式的多樣化發展,注重產業創新,對相關的農副產品加強建設產品安全檢測體系,這能夠有效的增加農產品的質量[2]。
(二)進一步完善B2C模式
B2C作為一種電子商務模式,主要就是針對企業和消費者來說的,通過一定的網絡平臺,消費者就能夠直接參與到經濟活動當中來,但是迅速發展的網絡銷售的基礎和前提就是需要具備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務體系。但是就農村地區來說,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而且受到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的限制,相關的物流配送服務體系還不完善[3]。因此,為了適應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就需要通過對自身經濟交通條件的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物流配送服務體系,為農產品的順利交易提供基礎,并顯著增強交易活動的便捷性和快速性。
(三)進一步完善C2C模式
在農村電子商務中C2C模式的主要表現就是農戶自己在互聯網平臺上開店,實現商品交易,人們首先就需要轉變和消除對網絡銷售存在的偏見和誤解,加強投資和運用信息技術。并且還需要具備信息化的管理觀念,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傳統管理模式,增強網上經營體系的規范性,加強商品、信息、資金之間的有效結合。在建設電子商務的時候,應該根據政府制定出的相關規劃來實施,并加強宣傳發展重點、發展目標、指導思想等方面的內容,有效提高農村地區電子商務意識[4]。
(四)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規范性
電子商務交易會涉及到消費者、銀行、商戶等多個環節,無論是什么地方出現差錯,都有可能會發生經濟糾紛,因此一定要加強其規范性,有效發揮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作用,可以制定和完善電子商務交易規則、支付制度等標準規范,如果出現經濟糾紛,則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據和有效的解決措施,使整個交易過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還可以建立相關的權威機構和法律體系,這有利于加強網絡購物安全,促進其平穩有效的發展。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農村地區建設電子商務模式是必然趨勢,雖然在一些軟硬件設施條件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限制,但是其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都在逐漸加快。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需要加強對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構建措施的探究,促進其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永強,高延雷,王剛毅,單宇.“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電子商務兩種典型模式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22:8-12.
[2]穆燕鴻,王杜春.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構建及發展對策——以中國黑龍江省為例[J].世界農業,2016,6:40-46+52.
[3]許嬋,呂斌,文天祚.基于電子商務的縣域就地城鎮化與農村發展新模式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5,1:14-21.
[4]李國英.“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農村經濟,2015,9: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