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淵 施莉杰+韓娜
摘要:專業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提升會計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國內部分財經類院校進行了多方面探索和實踐。本文立足于西安財經學院商學院著力實現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會計學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式,構建了“研究—訓練—評價—實踐”培養體系,并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會計學;實踐教學;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截至2016年,我國在校大學生數量已經超過了4500萬,各所大學專業設置也朝著綜合類方向發展,會計學專業成為大多數大學關注和設置的熱點。近年來,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不足,會計學專業大學生就業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根據麥可思咨詢公司對近年來畢業生追蹤調查顯示92%的學生在工作一年之后,認為在校的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導致學生工作后幾乎不了解就業崗位所需要技能。學生實習時間較短,80%學生是自己選擇實習單位進行實習,68.7%學生實習過程是在沒有或很少監督下完成的,學生認為實習與所學專業和今后的工作關系不大。目前,國外高校強調實踐教學,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以案例、問題、項目為中心進行組織教學,通過見習、合作教學,增加選修課,讓學生充分自學、思考和參與社會實踐和實驗活動來實現。國內關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提升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實踐教學計劃、實驗教學、實踐基地教學和專業實習等方式。大學如何培養出既不缺乏理論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的人才,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西安財經學院商學院立足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校企合作方式進行了多年的探索與實踐。
二、實踐目標
1.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會計學是一門獨立的應用性經濟管理學科,必須緊密聯系和貼近會計實踐,只有通過課堂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實踐,學生才能全面系統徹底地掌握會計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在會計學專業培養方案中對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進行強化,既是培養學生實際技能的需要,又是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更是突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
2.重視創新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會計教育是通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大學會計學教育目的是培養經驗豐富的職業會計和精英會計人才,需要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培養學生的會計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作為一名會計工作者所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和道德精神。對學校而言,必須改革會計專業教學體系、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實踐等各個環節,通過大學生會計創新項目、實踐項目和課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三、實踐過程
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引入“圓通制工作標準”體系,與會計專業培養方案對接,開設《科學工作原理》專業選修課,建立科學工作體驗系統、科學工作訓練系統、科學工作評價系統,構建了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通過校企合作方式進行圓通制工作標準體系研究;二是圓通制工作標準體系與學院實驗教學體系對接;三是共同培養學生導師對學生專業能力訓練和實踐進行指導;四是參加學生實踐能力比賽。學生通過圓通制工作能力訓練和評價后,迅速掌握專業課堂與知識的學習,使知識盡快轉化為技能,技能轉化為工作經驗,工作經驗轉化為工作能力,使自身專業素質、實踐素質得到了綜合提升。
(一)進行圓通制工作標準體系研究
圓通制是在解剖經驗、研究經驗和大量統計調查基礎上,提出的科學工作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合作研究方式形成了較為科學的提高工作效率的體系,圓通制內容包括:圓通會計工作標準軟件、圓通會計工作標準訓練平臺、圓通會計工作標準教材、學生個人實習計劃、訓練中心工作內容、訓練方案、管理標準體系、成功案例等。圓通制涉及財經類專業崗位7大類26個崗位,行政管理類11大類32個工作崗位,法律專業8大類30多個崗位,人力資源管理類6大類15個崗位,教育類9大類20多個崗位。
1.科學工作行為訓練。掌握工作主觀率—工作過程中腦力勞動的科學循環系統,即接受工作、解釋工作、準備工作、安排工作、請示工作、跟蹤工作、匯報工作和評價工作。
2.社會工作標準體系分工訓練。工作標準體系就以工資標準為基礎,明確崗位工作目錄,指導崗位設置,科學成立機構進而建立科學量化考評機制。
3.工作標準訓練。工作標準的訓練采用工作標準訓練平臺擺放,工作標準軟件操作和傳統課堂教學三種教學方式相結合。通過圓通工作標準訓練軟件,建立學生工作的思路、工作方案、工作計劃。
4.對口單位參觀驗證。校外工作標準參觀驗證基地,組織學生參觀驗證工作標準,使學生將訓練過的工作標準內容與實際結合,真實感受實際工作的氛圍。
(二)與學校實驗教學體系對接
與會計專業培養方案對接,開設《科學工作原理》專業選修課,建立科學工作體驗系統、科學工作訓練系統、科學工作評價系統,舉辦崗位興趣班和精品班,搭建“一對一”實習實訓平臺,形成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工作技能-工作經驗”相互轉化、互為依托、完備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大學生實踐能力訓練體系。
1.建立學生實踐能力訓練實驗室。建立了大學生實踐能力訓練實驗室3個,分別是科學工作能力體驗室,面積約50平方米;科學工作能力訓練室,面積約100平方米;科學工作能力評價室,面積約50平方米。訓練崗位涵蓋了工商管理類7個專業。
(1)科學工作能力體驗室??茖W工作能力體驗室主要借助科學工作體驗系統,通過實際體驗和老師對崗位進行講解和操作引導學生進行工作崗位認知。
(2)科學工作能力訓練室??茖W工作能力訓練室通過“圓通工作標準訓練引導系統”和“工作標準訓練平臺”對學生進行專業訓練和崗位訓練。
(3)科學工作能力評價室。通過使用計算機圓通工作能力等級評價系統軟件和評價工作標準數據庫對參加訓練和實訓結束的學生進行實習工作內容模擬,測評學生實習效果和工作經驗值并鑒定結論。
2.與實驗教學體系對接
(1)與課程實驗對接。主要通過崗位興趣班形式,引導學生將教材知識轉化為崗位知識,讓學生認識崗位必備知識與教材知識的關聯度和結合度。開設“財務經理崗位、會計經理崗位、審計經理崗位、人事經理崗位、營銷經理崗位”等五個崗位興趣班,新生從入學起,就鼓勵參加圓通崗位興趣班,培養他們對崗位的認知和熟悉度,解決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相脫節的窘態和困境。
(2)與綜合實訓對接。與綜合實訓對接主要依托我校教學實踐周(我校從2010年起各專業普遍開設獨立實驗課平均3門以上,實驗實訓課時達到600學時左右,主要通過每學期兩周教學實踐周,主要檢驗教學理論和工作實踐聯系和結合能力,安排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和進行實踐論文創作),推薦和組織學生進入圓通工作實習基地進行教學實踐和能力訓練,對學生全程跟蹤,隨時隨地對學生的崗位實踐進行指導和實踐論文指導,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3)與畢業實習對接。學生畢業實習主要分為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集中實習是由學院統一安排學生在大四年級第二學期由專業任課老師帶隊到實習基地進行實習,主要掌握基本工作流程、工作技能,轉化專業知識與實踐聯系;分散實習是指在專業教師的指導、管理和監督下學生在自己聯系的實習單位進行實習。從2011年起,在傳統實習的基礎上,通過逐步開設了會計類專業崗位精品班,精選部分畢業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工作崗位參加專業強化訓練,熟練掌握所選崗位設置結構、崗位目標、崗位職責、崗位流程等,并在學生訓練后進行能力等級測試,并獲得等級合格證書。
(三)共同培養學生導師
1.共同指導學生實踐。依托圓通教學實踐基地,從去年開始每年組織學生到圓通實踐
基地進行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我校老師為校內導師、圓通基地老師為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工作實踐,實現能力提升,指導學生完成實習報告、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計劃。
2.雙方教師互相學習和交流。互派老師到對方培訓基地進行學習,實現雙方教師教學理論和社會實踐的雙向補充和交流,彌補雙方教師在理論教學、社會實踐方面各自的缺陷。
(四)參加實踐能力比賽。2014年,我校和中國標準研究院共同舉辦了圓通制學生實踐能力比賽,全國六十余所高校參賽。我校學生獲得由優異的成績,多位老師獲得優秀指導老師稱號;2015年,我校再次參加該項比賽并獲得佳績;同時,近幾年連續參加“新道杯”等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均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多項。
四、實踐效果
(一)專業實踐對比成效
在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探索過程中,進行了多方面驗證和對比實驗:一是學生實踐能力訓練檢驗方。2013年7月,從800余名參加訓練的學生中抽取了120名學生進行房產企業稅務稽查崗位訓練,并從中抽取12名學生以房產企業稅務稽查工作經驗積累為實習內容,到稅務稽查局實習(傳統實習模式)和按照工作標準訓練后到稽查局進行實習對比試驗。結果顯示,實踐能力訓練對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效果優于傳統實習模式。二是會計實踐能力對比實驗方面。2014年3月,抽取了會計1102、會計1207和會計1208、會計1311,人數分別為40人、80人、12人進行了三組對比試驗。對比結果顯示:學生接受圓通制實踐能力訓練后實踐能力顯著優于具有工作經驗的專業工作人員的實踐能力。
(二)學生就業質量提高
近五年來,商學院會計學專業學生就業情況良好,整體就業水平大幅提升,2016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93.88%,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率由2012年的84.77%提升至2016年的93.88%。先后有近百名學生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等全國知名重點大學深造,50余名學生到歐美等國高校留學,約500余名畢業生就職于省內外等裝備制造業企業,近百名學生進入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工作和選擇自主創業。
(三)補充實踐教學不足
專業教師通過研究、合作和聯合指導學生的方式對實踐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對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進行補充,提升了會計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拓展新時期大學生會計實踐教學的新思路、新理念,強化了校企合作方式,拓展了學生專業實習視野的廣度與深度。校企合作雙方導師合作共同指導學生社會實踐和實踐論文撰寫,提高學生實踐論文的層次與質量。
(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學生通過會計實踐教育和培養,對會計核算工作、制定和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核算制度、經營管理制度、內部控制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特別培養了學生對大數據時代會計工作、創新創業背景下會計工作的思考和探索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總結
培養較強會計專業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是一般普通高等學校會計專業設置的基本目標,提升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需從學校、學生、第三方搭建一個科學的平臺。當然,現階段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資金投入、仿真性實驗室開放程度、教師實踐指導能力、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及學生自身對實踐能力的認知等問題。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不僅影響學生就職后的工作能力,還關系到社會對培養院校的評價。因此,培養院校要特別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專業理論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學生必須提升對會計專業實踐的認識,培養自身參與專業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計劃、分階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學校必須通過強化校企合作方式和深度,多渠道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參考文獻:
[1]孟雪.會計學專業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素質培養體系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12(04).
[2]何玉潤.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會計研究,2014(03).
[3]楊亞西.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探討[J].財會通訊,2012,11.
[4]金樹穎.全面提升大學生會計實踐能力的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3(09).
[5]高秀蘭.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索[J].財會通訊,2011,10.
[6]田高良.以圓通會計工作標準為抓手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J].中國總會計師,2013(02).
[7]俞軍,魏朱寶.應用型會計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與思考[J].財會通訊,2010.
作者簡介:郭文淵(1983-),男,陜西府谷人,博士研究生,西安財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會計學研究。
韓 娜(1983-)女,陜西府谷人,武警工程大學會計師,主要從事會計學研究。
施莉杰(1971-),女,江蘇南通人,西安財經學院統計師,主要從事統計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