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各種思想的碰撞,不同平臺的傳播途徑,對體育院校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文素養卻發生了弱化現象。因此,在體育院校開展人文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勢在必行。
關鍵詞:體育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①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大學生具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和專業過硬的技能,還必須具有內在的修養和素養。而這些,僅僅靠硬性的灌輸是達不到的,所以近些年來人們呼喚必須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們常常提到的“人文”一詞,最早則見于中國古籍《易經》中,“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同“天文”相對應,指的就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它是人類實踐能力、方式及成果的總稱。②而對人文素養一詞的解釋在各類文獻中尚無準確地定義,一般來說它是建立在對一定人文知識擁有和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學識和修養,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
一、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當今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特別是在體育院校已不再唯金牌至上或運動競技成績為先,而是更加注重同人文素養的培養一起齊頭并進。主要表現在:
1.人文素養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能夠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大學生作為肩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接班人,就必須全面發展,不可偏廢。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才能夠應對工作、生活等挑戰,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在體育院校教育中,要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就要把體育教育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密切融合起來。
2.人文素質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有助于體育科學的研究
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一方面體育類學科分工越來越細化,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和融合越來越多,出現了交叉學科,這就使體育科學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文元素的參與。
3.人文素養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必然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和進步的靈魂,是大學生必須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以體育為載體,以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為主線,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人是高等體育院校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高等體育院校人文素養的培養現狀
我國的高等體育院校教育一直存在著“重武輕文”的傾向,改革開放以后人文素養的培養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也都采取了了相應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體育院校人文素養的培養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主要表現在:
1.體育院校人文教育地位不明確,人文教育逐漸被專業技能所取代
有些院校唯以體育專業技能為導向,“人”的全面發展完全被“才”的專業訓練所替代,大都認為只要把專業技能教好就可以順利畢業或就業,而人文教育則是放在輔助性的地位可有可無。人文教育被取代導致了人文傳統的淡化、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內涵的流失。
2.體育院校人文氛圍不濃厚,缺乏塑造人文素養的外部環境
高等體育院校各類訓練場館林立,但是人文活動場所和基礎設施缺乏, 人文建設活動形式和內容單一,達不到預期效果,造成資源浪費。學生作為參與者,本身的主動性沒有被充分調動,社團活動缺乏持續有效的組織性;教育管理者和專業教師人文素質也相對缺乏,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教育引導。
3.體育院校人文素養塑造的方向不清晰,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較弱
社會轉型時期,海量的信息每天都會通過各類傳播途徑被人們所接收。體育院校大學生對文化的選擇方法常因判斷力、價值觀的不成熟而產生困惑或迷惘,不知選擇哪些渠道、利用哪些資源;同時又缺少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不善于獨立思考等等,這些都直接制約著學生對提高人文素養的方向的選擇。
三、體育院校人文素養培養的路徑選擇
1.加強人文教育與豐富第二課堂建設并存
加強人文教育一方面積極倡導體育院校進行人文素養教育或通識教育方面的教學改革課題立項, 編寫體育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訓教材,讓更多的學生能夠選修相關的課程;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實地考察、社會實踐,在社會環境中豐富、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生活閱歷,促使人文素養在實踐中不斷升華。
2.營造全員育人的人文素養教育環境
營造全員育人的人文氛圍就是指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發揮育人的職能,并且相互配合,交叉合作,形成一股強大的育人合力。一方面體育院校要開展形式高雅、內容豐富且健康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生活,使大學生在人文氛圍中塑造自我;另一方面全體教職員工要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言行舉止去感染大學生, 同時也注意把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職責, 用自己的無言行動,去影響他們,達到潤物細無聲地地教育效果。
3.建立完善評價體系,構建人文素養評估標準
體院院校要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相互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把人文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整體規劃;不斷完善大學生人文素養評估內容和手段,將學生在參加各類社團、文體活動、藝術競賽、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第二課堂中所取得的成績和表現作為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評價依據,建立大學生人文素質檔案。
注釋:
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②石亞軍.人文素質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范志華.人文素養在當代大學生中的缺失與重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2).
[2]石亞軍.中國公民人文素質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0-32.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張軍.論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工會論壇,2005(5).
[5]肖健.醫學院校圖書館與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社會,2003,16(3):15-16.
作者簡介:闞妮妮(1983-),女,安徽宣城人,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