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虎男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歷史教學;課程改革
“探究性學習”(亦稱“研究性學習”)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課程領域,首次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并被認為是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對它應有兩種理解,即一種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探究性學習”,一種是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的“探究性學習”。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獨立持續的探究興趣是使一個人在學生時代乃至長大成人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所創新和取得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質,教師有責任努力保持和發展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我在歷史課上,培養學生探究興趣主要有以下三種做法。
一、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激發探究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學生關系比較密切或學生比較關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注意和喚起學生的需要。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現在看來它們從時間到空間都很陌生,這給學生帶來了學習上的難度:從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他們對歷史的興趣要比對卡通片的興趣淡得多,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上課時往往去掉了許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內容,因而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課時,努力將歷史上的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掛鉤,以扣住學生的心弦,吸引學生注意。
二、引導質疑,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僅有激發探究性趣還不行,還必須使學生學會提問、質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題,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歸根于如何。”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遇事總愛問為什么,結果他創造了近2000項發明,成為世界“發明大王。”等等,可見,發明創造源于問題的發現,成于問題的解決。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夠提出一個問題就能反映學生在創新學習道路上邁開了第一步,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大膽地提出問題。
學生開始提出問題,可能有的簡單,有的深刻,例如,我在九年級歷史上冊教完世界上古史后,曾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亞非四大文明古國都與大河有關,歐洲的文明與海洋有關,今天歐洲國家大都是先進國家,而亞非古國為什么今天還這么落后呢?這個問題很有難度,有待探究(我及時對他提出的問題給予了肯定了)。其結果說明,大河文明還是不如海洋文明。學到“美國獨立戰爭”這課時,我講到美國獨立于1776年,它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只有二百三十多年歷史……有位學生馬上提出一個問題:“美國歷史不長,為什么這樣先進而發達?而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為什么還落后于它呢?”當學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有個學生提出“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從英國開始?”等等,如此類似的提問,可以看出學生的思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思維想象力顯然得到增強。
在上完世界近、現代史后,我專為學生上了一堂提問專題課,要求每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結果絕大多數學生提出了問題,如有的說:“一戰為什么在20世紀初期爆發?”“美國為什么在戰爭快結束時才參加協約國作戰?”也有的說:“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么失敗了呢?”還有的說:“二戰中戰敗的日本為什么在20世紀80年代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而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為什么在同一時期卻遠遠落后于它呢?”還有說:“社會主義優越性要比資本主義強,為什么蘇聯(原社會主義國家)到1991年卻解體了呢?”等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學會了提問,壯大了膽量,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而且想象力、理解力和求知欲明顯增強。
三、組織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岳麓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動課及“活動與探究”思考題,如有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故事會、成語大賽等;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小制作、填圖;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與其他學科交叉、與現實生活聯系學習的能力調查、辯論會等。它們的目的就是通過比較集中的課堂教學活動,系統地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同時也為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提供參考。我們可以采用教科書中的活動,也可以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圍繞一定的主題,自己組織歷史活動。如設計一節活動課——絲綢交易會,根據《中國古代桑蠶絲綢生產由北向南轉移示意圖》,讓學生自愿報名,扮演絲綢貿易的產地代理人、國外絲綢商、外國商人、未來商務代理、絲綢研究專家、交易會主持人等(其中產地代理人以教室中線為界,一邊為北方代理人,另一邊為南方代理人),選用了公元前60年、740年、1140年、2140年等四個時間段為背景,在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古代絲綢生產及貿易情況的基礎上開展活動(四次絲綢交易會)。目的是通過活動,使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逐漸轉移的過程;引導學生認識環境狀況的改變對經濟與社會的可持性發展具有深層次的影響。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增進了對知識的了解,也學會了活動的基本方法,本身也接受了教育,更主要的是學生的探究能力、歷史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這個活動案例很值得我們借鑒。
以上是我在歷史教學中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的一些嘗試和設想。
杜威認為,“課程(教育的內容)是兒童在走向社會前的所有經驗。” 狹義地說,課程應是受教育者在學校指導下獲得的全部經驗。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的教育就直接決定著每個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 的可能性。而原來用“接受性學習”的方式來學習“確定的知識”,已很難使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也很難具有應對2l世紀的急劇變化、不斷創新的社會變革能力。因而在教學中改變學生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尋求新的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已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必然趨勢,這也是課程改革中的一個迫切任務。我們將努力探索出一條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新路子。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