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岸英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學好語文知識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成長有著奠定基礎的作用,因此本文對如何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進行了一定的分析,以期能夠幫助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有一定的教學成果,幫助小學語文質量有質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質量 教學效率
教學質量的高低是教學的生命,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提升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質量,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經常將教學質量的高低與學生是否按照要求進行學習混為一談,其實這種判斷方法并不正確,教學質量的高低應該與學生學習能力是否提升為主要的判斷標準。
1、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
1.1、教學的目的與教學大綱有偏差
小學老師對于語文的教學,更希望學生記住課本的內容,從而應付考試,正是由于這種原因,許多曾經鮮活的孩子為了考試,一味地刷題,背來了課本里所有的知識點,應對考試流利自如,真正的面對生活時確茫然失措,曾經背的滾瓜爛熟的知識成為了廢物。這也與教學大綱想讓學生真正學習到知識的目的漸行漸遠,孩子成為了考試的機器,這與老師的上課模式生硬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1.2、老師是課堂的主人
早在新世紀初,國家就提出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小學的語文教學依舊秉持著讓老師在黑板上板書,學生在課上奮筆疾書,完全忽視了學生自己的思考時間,小學生的思維在這種模式下逐漸變的呆滯,世界觀也逐漸變得扭曲,老師逼著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生硬的記下極多的內容,給孩子們的精神和身心都帶來了極大的損害。
2、對于此種現象提出的建設性意見
2.1、改變老師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意識上,學生應該聽從教師的意見,所以,要想改變目前這種現狀,第一步當然應該從老師改變開始,老師應該注意到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課堂上能夠為孩子們多多介紹一些課外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在有限的時間里介紹給學生更多的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學會在課前讓學生預習,課上主要介紹課外知識,課內的知識讓學生自己講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做到教學大綱的要求,讓學生能夠真正的學到東西,并把自己的綜合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讓語文教學成為一件有趣的事。
2.2、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師生情感相投,彼此親切,才會使學生興趣油然而生。無數事實證明,學生對某位老師情感越好,就越愛聽某位老師的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相反,學生和教師有隔閡,就會討厭該教師的課。因此,每位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真正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對待后進生,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視。要尊重他們,一視同仁,甚至用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情感去溫暖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把握了學生的脈搏,抓住了他們的興奮點,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教學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起來,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新《標準》強調教學內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F階段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見解,這就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平等相待,尊重每個學生,尤其要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
2.3、提前備課,奠定高效教學的基礎
上課就如同行軍打仗一樣,古人在作戰時講究“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教師的備課就如同打仗時的糧草,可以說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就是備好課。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將教學的內容讀熟讀透,還要進行充分的預設,結合班級內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相應的問題與答案,從而使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有條不紊,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課文《長城》前,我在備課時就考慮到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去過長城,他們對于長城也幾乎沒有什么認知,如果我僅僅讓學生閱讀課文來學習,無疑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便設計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來引入教學,讓學生通過觀看這些景色來直觀地體會長城的連綿不絕,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之情。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方式很是受用,他們都十分積極而活躍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使課堂教學的開展十分順利,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很顯著。
2.4、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任何學科都如此,語文學科也不例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多給學生傳授一些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穿插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以便讓學生逐漸吸收這些學習習慣,并將它們化為己有,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即使在教師不在的時候,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予以解決。例如要求學生在正文學習前為每段標上序號,以便于在學習課文時能迅速找到教師所講的內容;在讀文章時,要對有生字或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以實現“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讀音的正確,及時糾正他們的不正確發音,潛移默化地教導學生要養成讀準字音的習慣;還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引導學生在讀書時做好批注;還要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等。這些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師長期的苦口婆心,需要學生的持之以恒,一旦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所帶來的學習效益將是巨大的,同時也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過程中,首先從教師方面來看,自覺主動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是必要前提,通過對師生關系的重新認識和理解,建立起一個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新型師生關系,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有一項工作重點。其次在新課標和教材的雙重基礎之下,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工作充分的課前準備為高效課堂的建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然后,有針對性的讓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積累,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素養實現厚積薄發的宏偉目標。同時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是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具象教育為輔助的多樣化教學手段。通過以上幾方面的作用下,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有效提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培君. 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淺談[J]. 大視野, 2008
[2]魏玉梅. 素質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J]. 林區教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