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梅
摘 要:近年來,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我國政府大力呼吁和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理應將創業教育納入其中。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然而,針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創業意識較弱,以及近年來社會諸多行業中工匠精神缺失的現狀,探討職業院校推行創新創業教育的迫切性和將工匠精神融合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極具現實意義,也符合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指導發展方向和時代發展需求。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工匠精神
一.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創新創業教育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標,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創新創業意識,是在創造的實踐活動中推動個人不斷進步的心理激勵機制,它決定和指導創新創業者的態度和行為,是創新創業基本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創新創業意識不在一朝一夕,它需要長期的培養、熏陶和沉淀。筆者認為,高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推動創新性國家建設的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和發達國家在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來越小,在此基礎上,黨和政府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把它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并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城市必須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2、培養具備創新和實踐技能的實干型人才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
高校的創新教育致力于促使大學生形成創新能力,創業教育致力于促使大學生獲得實踐能力,由此可見,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性、實踐性的教育改革具有直接的針對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迎合時代發展需求,契合經濟發展需要。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教育模式主要是知識教育,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現象,大多數企業在用人時發現畢業生不接地氣,必須要經過3到5個月的專業培訓才能讓他們符合市場的需求。在創業方面,據調查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遠低于發達國家20%—30%的畢業生創業比例。因此,必須盡快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畢業生的就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齊頭并進,樹立起自主創業不僅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更是大學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觀念。
(2)彌補傳統教育之不足。雖然高校早就認識到傳統教育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模式與畢業生的崗位需求就業需求及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存在脫節現象,雖然近些年來各大高校不同程度的采取措施改革現代教育去努力形成大學生的創新性、實踐性,但推行年代尚短,經驗累積和總結較欠缺,致使我們的現代教育改革還缺乏系統性。我們力圖通過各門課的教學來提高和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但卻鮮少有高校去專門設計針對性的課程有的放矢地、系統地加以培養和強化。
(3)高職院校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切實可行,深受學生、社會的歡迎和推崇。以我校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近幾年,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目標主要是培養具備創新創業技能的應用性人才。通過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我校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實用性的把握度關注度,并且能激發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創新創業的熱情。因此,我校畢業生創業創新能力與過往比有顯著提升,近幾年的畢業生中,出國深造、自創企業公司、自主研發技術及進入專業崗位高級職位的人數大大增加。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強調,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要充分激發各個高校的改革驅動力,刺激和鼓勵基層首創,以具代表性和推廣性的試點經驗、模式,引領和推進高等學校整體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在近幾年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逐漸成為各高校的重大課題。
2. 從傳統文化中概括工匠精神的內涵
2016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治國安邦的文件中,顯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訴求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
當我們談到“工匠精神”,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那些工業制造業發達的國家,想到日本、德國、美國、瑞士等等國家享譽全球的百年老店和世界品牌。但其實我們無需艷羨國外,回顧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會發現工匠精神中國古爾有之。莊子就說過“技進乎道”,“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就是對所做事情有近乎強迫的專注。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創之國、匠品出口國及匠人之國。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壁紙等產品曾是世界各國王宮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秦始皇兵馬俑、北京萬里長城、故宮、蘇州園林、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等是我國馳名中外的宏偉優美古建筑,還有庖丁解牛、魯班、核舟記等等典故,以上,均證明古代中國曾產生過璀璨的工匠文明和優異工匠,在這些令人尊敬的匠人身上,展現出了寶貴的精神品格:一是專注,全身心投入工作;二是嚴謹,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完美主義;三是務實,以需求為導向,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四是創新,不固守傳統,而是在繼承中創新,是傳統與時代需求相結合的再次創作。我們將這些品格總結為“工匠精神”。
3、當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和現狀
造成當今社會“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多種,現代人主觀上不愿意傳承傳統手工藝;現代中國的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很大程度上消磨了“工匠精神”; 沒有相關法律制度的保障,抱持工匠精神的匠人生存難度大;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片面推崇的觀點是力爭做勞心者而不是踏實做勞力者等等。
種種原因,致使當前中國社會心浮氣躁、現實、急功近利,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忽略產品的品質和靈魂。在野蠻生長的市場早期階段,勝出的可能往往不是那些工藝最好的,而往往是那些粗制濫造的,“劣幣淘汰良幣”的狀況充斥在畸形市場。身心付出不能獲得同等回報,粗制濫造耍小聰明往往獲益豐厚、屢屢成功,一味追求利益和GDP的社會風氣致使我國市場上各種山寨貨大行其道,而有口碑的原創技術和產品卻寥寥可數。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謙恭。”工匠精神本身在中國就有,但是我們缺失了。
4、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加強工匠精神的塑造
高校是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人才的生產基地,為適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培養創新型人才,各地高等學校都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徑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大眾創業,創新先行;萬眾創新,教育先行。沒有創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創業型國家和城市,沒有創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創新的人才。
要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塑造,必須深入學習國務院提倡培養“工匠精神”的各項文件;必須深化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積極推進可操作的工匠精神培養人才方案;必須構建隨時、隨地、終身學習體系;必須調動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工匠精神人才培育的積極性。
培育“工匠精神”在我國當前環境下任重而道遠。一方面,要使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使從職校走出的學生在基層在各項技術行業從事體面、有尊嚴、有成就感、有較好酬勞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使學生能認識到和感受到成功不僅僅是短暫的財富暴增而數十年如一日的技藝打磨更可貴更有價值更能獲得豐厚的回報,真正讓“工匠”可心無旁騖專注于技術創新,為國家培養大批技藝精湛的一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