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 申文麗 程彥偉
【摘 要】本文主要對現代教育技術下中學生物教師的“角色定位”進行了調查研究, 包括信息化生物教學的踐行者、教學內容的整合者、教育的研究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以及終生學習的實踐者等方面。調查結果顯示部分教師還不能夠適應信息化教學下的角色轉變,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來適應信息化時代對教師角色的新要求。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中學生物教師;信息素養;角色定位
生物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學科,現代教育技術對生物教學變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對中學生物教師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提高熟練掌握及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為信息化教學下的角色轉變做準備;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教師角色,并適應信息化教學下教師角色的多元化;要求教師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條件下教學設計的能力,將現代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做信息化教學的整合者;要求教師切實的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做信息化教學的踐行者;要求教師具備現代化教學的實施能力,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改善課堂教學,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求教師利用網絡進行繼續教育,做終身學習的實踐者;要求教師做教育的研究者、溝通者等多種角色。
為了了解現代信息技術下中學生物教師的角色定位,認清現代教育技術在生物教學中運用的現狀,筆者設計了“現代教育技術下中學生物教師的角色定位”調查問卷,采用網絡調查的方式,對洛陽市及周邊縣區的初高中生物教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涉及到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的教師。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2份,并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了數據整理和分析。
1 現代教育技術下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
教師的信息素養是信息社會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是指教師獲取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1]。調查顯示,教師對IE等網頁瀏覽工具、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word、WPS、excel、PowerPoint等軟件的應用率幾乎達到100%,課件制作軟件的應用率達到82%,而flash動畫軟件、圖像處理軟件、音頻處理軟件、視頻處理軟件的運用率卻很小。由此可見,生物教師基本能夠利用計算機網絡來搜索需要的信息,并制作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只有一小部分教師能夠利用計算機網絡制作flash動畫、進行圖片處理及各種音視頻的轉換。因此,教師應提升計算機教學軟件的運用能力,學校也應該重視信息化教學的相關培訓,提高教師利用信息資源進行生物教學的能力。
2 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2.1 信息化生物教學的踐行者
生物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社會性都很強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發揮多媒體技術及多種傳播功能的技術優勢,做信息化生物教學的踐行者。
調查結果顯示,50%的教師認為現代教育資源可以輔助教師在課堂上呈現教學內容,完成教學大綱;此外80%的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講解生物課堂中較為抽象的內容。有76%的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另外有56%的教師能夠利用信息資源幫助學生進行探究學習;52%的教師利用信息資源幫助學生展開協作學習。這些數據表明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生物教學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也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應積極思考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做信息化生物教學的踐行者。
2.2 教學內容的整合者
現代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之間的整合,創設了逼真的生物模型和情境,實踐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師對抽象知識的講解,創造一個高效和諧的課堂氛圍[2]。
調查結果顯示,30%的教師會直接從網上下載相關課程的課件,稍作修改便應用于課堂教學,44%的教師創設不同的情景內容,如使用視頻、動畫,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僅有12%的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有64%的教師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講解重難點,如微課視頻進行個別講解。另外,生物實驗是生物科學重要的組分,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很難花大量時間真正實施,可借助計算機整合生物學實驗,模擬課堂中無法完成的實驗,而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6%的教師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生物實驗,幫助學生完成探究活動。
2.3 教育的研究者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理論、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
調查結果顯示,98%的教師會研究如何選擇信息資源來提高課堂效率,優化教學質量;僅有36%的教師經常和同事探討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交流如何利用信息資源促進生物課堂的教學;僅有64%的教師會將信息技術下的課堂教學研究理論化。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研究不僅可以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課堂質量,同時還要對積累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使之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2.4 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現代教育技術與生物教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主要表現在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尋找、搜索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生物學問題;引導學生具備對信息資源客觀分析的能力。
74%的教師利用多媒體導入精美短片、音樂、圖片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較快的進入新的學習情境,75%的教師會布置相關課題,引導學生主動到網絡上查找豐富的生物資源、資料等來完成作業,從而提高了學生運用網絡解決問題的能力;34%的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制作生物資料并上傳到指定網站;36%的教師會在生物資源庫里存放各種類型的生物資源引導學生查找使用。由此可見,學生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途徑進行學習的目的很單一,僅僅是以完成作業為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專門的網站或網絡平臺等多途徑的去查閱所需資料,并引導學生使用網絡進行自己的創新、創作等來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5 教師、學生、家長溝通的建立者
網絡通信的發展為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師生雙方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互動交流模式可以實現網絡答疑,學生提出問題,可以及時獲得任課教師的解答[8]。調查結果顯示44%的教師通過建立QQ群與學生溝通交流,14%的教師通過建立師生論壇與學生互動,30%的教師借助公共郵箱與學生交流,僅有8%的教師建立教育博客。這些交流方式給師生提供了交流平臺,教師可以借助這些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狀態,以及心理變化。
2.6 終身學習的實踐者
信息化環境下的生物教學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們了解和掌握網絡及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在調查結果中僅有24%的教師會積極參加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管理等教學培訓;此外,公開課、賽課等活動是信息化教學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教師提高自己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在調查中僅有20%的教師會積極參加此類活動。由此可見,中學生物教師參加各種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并不高,對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夠重視,提升自己信息化教學技能的愿望并不強烈。
3 討論
根據調查結果,教師在信息化生物教學中并未真正體現其教師角色的多元化。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不強,對網絡資源的了解程度不夠,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資源與學習內容脫節,教學效果不理想;由于對計算機軟件的不熟悉,導致教師過度依賴網絡中現成的教學成果;教育技術與教學內容的的融合深度不夠;部分教師并未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時代的發展脫節,傳統的教學過段已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限制了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充分應用。
在信息化教學時代,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加深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的認識,利用網絡不斷更新自己的學科專業知識并積極探索、研究信息化生物教學規律,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實現教師角色多元化來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昌達.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及其構成[J].深圳廣播電視大學,2012,12(32):18.
[2]郭錫軍.淺談現代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結合[J].中學課程資源,2012,16(9):48.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