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提高全民族素質必須從青少年抓起。在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作為素質教育之首的思想道德教育應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因而學校必須加強德育工作。本文從當前學校德育現狀入手,淺談德育工作面臨的沖擊與困難,提出幾點改進建議。
關鍵詞:德育工作;現狀;改進方法
一、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1.外部環境對學校德育的沖擊,使教師失去德育教育的信心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知識、膽略、抱負、創新等現代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得到發展。但也有一些負面的東西產生,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利己主義、缺乏誠信等。這些負面思想使學校及教師產生了一定的消極思想,從而對學校的德育作用失去信心,甚至放棄了學校德育工作。
2.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只重智育,忽視德育
目前以分數來選拔學生的中高考模式,使得學校只重視文化課學習,而忽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平時,學生除了學習就是學習,置其他事情于不顧;教師也只重視學生的學習,只是當學生違紀之后批評幾句,這樣的學校德育工作基本為零。
3.學校德育從內容到形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要
作為人的社會行為準則的道德是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淡化和揚棄阻礙社會發展的內容,擴充、增加社會健康發展所需的內容,德育之樹才能常青,才能充滿生命活力,推動社會的發展。
從實際調查來看,部分學校并沒有根據社會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正確的德育觀,而片面地認為德育就是告誡學生遵守校規校紀,學習名言警句,多喊幾次“向雷鋒學習”的口號,多批評幾次學生,從而使德育內容缺乏時代性、層次性,更不符合學生的特點。形式上仍然采用教師一言堂,我教你學,我說你聽,我訓你接受的一種缺乏平等和民主的強制性教育,這種“訓育”模式挫傷了學生受教育的積極性和探討人生、自我完善的自覺性,已嚴重不適應現代學生的要求了。
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
1.正確對待社會外部環境的沖擊
如果說社會環境對數、理、化等學科的教學工作影響不明顯的話,那么,社會環境對德育工作就有著經常的、直接的、明顯的影響。但我們不能因為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就放棄學校的德育教育。因為環境對人的發展有影響但不是絕對的,關鍵還要看人自身的品質。由此,教育工作者要正確認識社會環境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面對消極因素不消極,積極改進德育工作。
2.明確德育與智育的關系
呂型偉說:“欲成材,先成人,不成人,寧無才。”事實證明,品質不好,即使成材,也會給國家社會帶來災難。如有高材生利用專業所學制造毒品,利用計算機充當黑客,侵占公司錢財等。這些足以讓我們樹立德育第一的觀念。
3.增強德育的針對性
根據青少年的特點,學校要加強德育內容及教育形式的針對性。
首先,正確理解德育內容。現階段德育的內涵應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政治教育包括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事實及國情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教育、創新觀念教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及革命傳統教育;道德教育包括勞動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自我保護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通過這些內容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
其次,綜合運用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創設“變學生被動受教為主動求教”的新局面。面對學校的德育教育,學生常常是被動地接受。事實表明,凡是能組織學生參與,引導學生自主選擇的活動,就能形成學生主動參與的局面。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和“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啟示我們,有效地進行德育,最好把德育目標和內容中的觀點和規范與其他不同的觀點和規范同時擺出來,引導學生比較鑒別,自覺選擇;把德育目標和內容化解為學生的疑問,激發學生質疑的迫切需求;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把實存的價值觀念沖突和困惑中的熱點問題與德育目標、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組織學生自主參與釋疑。只有讓學生在求教中受到教育,德育要求才能在內化中轉化為自律的品質。實踐表明,不論在說理、示范、訓練、陶冶、評價等諸多德育方法中,還是在課程教學、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活動、社團組織、家庭生活等德育途徑中,只要精心組織,學生自覺主動參加,最終的效果一定是真實持久的。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關系國家的興衰,要強國就必須培養教育好下一代。愿學校通過加強和改善德育工作,發揮出德育的作用,為祖國培育出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陳新德.淺談學校德育工作的幾點看法 [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4).
[2]陳經紹.全面實施德育系統工程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J].高教研究,1996(3).
作者簡介:李巧云(1973— ),山東萊州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德育工作和中學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