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淑湘



摘 要:探究學習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教師要認清它的基本環節,并在教學中滲透探究思想。采用開放式教學活動,巧妙設疑,培養自主探究能力,重過程而非結論,從而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達到求知儲能的目的,并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學習 教師要求 巧妙設疑 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182-02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把探究學習作為重要的理念加以強調,并要求教學中要常常體現探究學習的內容。探究學習不僅是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獲取數學知識的有效方法,更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有效途徑。教師如何恰當地開展探究學習活動成為了筆者在教學中經常思考的課題。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現將自己的一些感悟與同行們探討與交流。
1 教師要清晰理解探究學習的幾個基本環節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解決問題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是探究學習的3個主要目標。探究學習一般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等環節。教師不僅要清晰認識這幾個環節,而且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去運用。數學課程中的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領悟探索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小學數學探究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即將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過程。這種學習方式不僅促進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向開拓創新性轉化,而且還會使教師的教學方式產生深刻變革。
2 探究學習的理念要深入到數學教學的始末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滲透探究的思想,把它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始末,在課堂的各個環節恰當地運用探究式教學。例如設計導言時,提出問題、擺出矛盾、設置懸念,盡可能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鼓勵學生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給出各種各樣的回答,或者啟發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鼓勵學生大膽地討論、互相交流意見,并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讓學生利用;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去探索發現答案,這樣做有利于促進學生去積極思考,挖掘潛能,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在活動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探究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時,筆者啟發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尋求正確答案(如圖1)。
(課件出示圖片:“磷蝦之家”)
引導:艾力克又找到一個好朋友——磷蝦,它正在買玩具,先看看商店里有些什么,各是多少元?(課件出示下圖,學生交流信息)
設問:磷蝦有30元錢(課件出示),它想買兩個不同的玩具,咱們和艾力克幫它選一選,看它能買哪兩種,應該付多少錢?
交流:
選法1:可以買布娃娃和玩具熊,16+9=25(元)。
選法2:可以買玩具熊和皮球,9+4=13(元)。
選法3:可以買布娃娃和皮球,16+4=20(元)。
選法4:可以買皮球和玩具汽車,4+25=29(元)。
談話:同學們幫磷蝦也解決了問題,磷蝦也答應了艾力克的求助。繼續為艾力克指路找它的朋友們!(隨著學生的口算,課件中的企鵝依次跳到算式28+7、2□+□、8+27上)。
此環節的練習是兩個開放性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學生在估算的基礎上選擇兩種玩具并把價格相加,在交流的過程中把以前所學的幾種加法口算都進行了訓練。
3 探究學習要求教師采用開放式活動教學
探究學習突破傳統教學的灌輸式束縛,把學生解放出來,讓學生處在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開放式、探究性的研究問題,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機會。開放式活動教學的形式是開放的,活動學習內容也是開放的,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積極性。教師可結合教材具體內容、生活實際、科技新聞,適時、適量地開展一些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讓學生觀察記錄頭發的生長速度;為校園設計實地測量一下地塊;制作并討論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從網上下載有關數學家的故事;看報紙、查資料看看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也培養了他們適應社會各方面的能力,更培養了他們克服困難、知難而上的意志品質。
4 探究學習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要實現角色的徹底改變,即由原來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組織者。探究活動的主體應是學生,教師要從觀念上解放,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在行動中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發揮究根尋底的精神,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寬闊的世界中去發現、探究。讓學生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同時也獲得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例如,在進行循環小數的教學時,筆者先出示兩組題給學生計算:(1)2.5/25,0.2/2;(2)100/3,20/0.22。學生很快計算出了第一組,但第二組學生就遇到了問題,怎么也除不盡。但筆者沒有馬上給他們結論,而是叫學生觀察規律,等他們探索出自己的結論,最后筆者才亮出準備好的結論投影到黑板上,這樣就誘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也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
5 探究學習要巧妙設疑來導向
探究學習有時也被人們稱為“設疑式”的學習方式。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時,盡量為學生創設各種探究學習所需的情境,分析教材內容哪些適合探究學習,哪些不適合。因此,巧妙設疑對探究學習尤為重要。探究式課堂教學需根據人的認知規律,把求知儲能放在一連串的疑問中、放在現實中、放到設定的情境中,刺激學生產生“疑問”,讓學生通過收集、分析、處理和運用信息,主動地探索、發現、體驗和解決“疑問”,從而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利用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可以先設計這樣幾個問題:(1)請同學們計算黑板上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2)長方形可分成兩個相同的梯形嗎?(3)我們能通過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梯形的面積嗎?(4)觀察他們的面積計算公式的聯系,你發現了什么?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循序漸進地,隨著這一連串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得到滿足的同時,他們的開拓創新精神和人格品質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筆者巧妙設疑,探究新知。
(1)學生猜想。
出示一個長方形圖,要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需要哪些條件?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什么樣的關系?
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
(2)出示長方體示意圖:請你猜一猜長方體的體積可能與什么有關?
①比較第一組長方體。
這兩個長方體的體積一樣大嗎?為什么?
②比較第二組長方體。
這兩個長方體的體積一樣大嗎?
你的發現:
③比較第三組長方體。
這兩個長方體的體積一樣大嗎?
你的發現:
小結:從以上三組長方體的比較中,我們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都有關系。那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學生猜想:長方體的體積=
讓學生通過幾次活動,比較、感知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關系,為進一步自主探究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6 探究學習的重點價值取向是探究的過程
探究學習不僅是為了一個結論,它更是為了追求一種探索發現的體驗過程,可以說這個過程重于結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經歷成功感、挫折與失敗感,而且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學習與認知的過程。例如,在進行“認識圖形 ”的教學活動時,傳統的教法是:直接出示各種圖形并講解。而探究式教學就截然不同:可先做一個游戲,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歸納資料,有根據地得出各種平面圖形特征。可見,探究學習的自主探索發現、得出結論的過程是非常有價值的。
由此觀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發揚教學民主,盡可能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學生自主意識在學習參與中被喚醒,探索精神在實踐中充分激活,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發展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馬延青.關于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的幾點思考[J]. 學周刊,2014(1):101.
[2] 李建平.小學數學有效性學習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96-97.
[3] 邵長江.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基礎教育研究,2014(1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