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河
(民樂縣洪水小學,甘肅 民樂 734500)
摘 要: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既要不超量更要注重其趣味性,設計既要形式新穎又要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產生強烈興趣,體驗到探究的快樂。在作業設計中要準確把握設計的出發點,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同時要轉變落后的作業布置方式,倡導作業設計的新理念,探索靈活多樣的設計方法,設計出形式新、有創意、學生愛做樂做的趣味性作業,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快樂,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又增強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 趣味化
目前,小學語文作業形式單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雖然作業量不多,對學生不會產生精神壓力,但效果不好,對于開發學生智力不夠。因此,筆者認為作業的設計既要不超量更要注重其趣味性。如何設計出形式新穎、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體驗到探究的快樂,是教師要仔細考慮和研究的問題。為此,筆者對趣味性作業的設計作了嘗試。
一、趣味作業的設計出發點一定要準
1.作業設計注重激發學生的作業熱情,提高作業興趣。讓學生享受作業的樂趣,形成并保持內在的、自覺的學習動機,通過完成形式多樣的作業使學生愛聽、愛說、樂讀、樂寫。
2.作業設計著眼于能力、習慣的養成。趣味作業在強調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態度,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3.作業設計注重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趣味化的作業設計主張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感受鮮活的語文信息,形成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4.以作業設計促進個性和諧發展。趣味化設計注重讓學生在作業中挖掘自我潛能,體驗到成功后的滿足、愉悅與自信,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
二、趣味作業的設計理念一定要新
1.轉變作業設計理念,突出作業設計的合理性。精妙設計作業,作業設計與教學設計一樣寫入教案,制定作業布置制度。把為學生設計精妙的作業當作全體教師教研活動和備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研究,仔細設計,消除作業布置的隨意性,突出作業設計的合理性和規范性。
2.制定作業布置制度,體現作業設計的規范性。教師討論制定“學生作業布置制度”,自覺地為學生設計精妙的作業,讓學生通過適量的、形式多樣的作業,獲得高效的、多方面的能力發展。作業布置制度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控制作業量,二是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三是盡量避免重復、機械性作業,四是作業設計要有創新性,五是必做的作業,必須規范批閱,六是家庭作業分層布置[1]。
3.改變作業批閱方式,體現作業設計的人文性。改變作業批閱符號,傳遞期待,呵護成長。教師在批閱作業時不再實行等級制,也不實行分數制,不打錯號。教師們共同約定:在批閱學生作業時,用期待線替代錯號,學生糾正錯誤后,再把期待線變為對號。在這種氛圍中,學生主動自覺地糾正錯誤,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呵護。
三、趣味作業的設計方法一定要活
1.靈活多樣的作業設計,體現作業設計多樣性。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更多地引入口頭表述作業、切身體驗型作業,適應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特征,賦予作業新穎的變化,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將知識的落實和技能的提高滲透于多樣的練習之中。如以書面作業為主,輔以演課本短劇、制學習道具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系統參與其中,信心十足地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從而提高作業質量。
2.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作業設計的開放性。在教學中以教材中出現的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為出發點,使作業設計體現開放性,呈現常規性、體驗性、實踐性、自主性、綜合性的特點。注重拓展延伸,消除學科界限,打破課程壁壘,與學生生活相結合,與社會活動接軌。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到廣闊的社會中展示自己,鍛煉自我,以此提高完成作業的效度。
3.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突出作業設計的分層性。作業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個性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多梯度的分層作業,為學生創造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力求讓每個學生都在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促進學生的差異發展。
四、趣味作業的設計形式一定要多
1.動手體驗型作業。學習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動手畫出書中美景,演出精彩片段,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例如給古詩《詠柳》配畫,學生筆下的柳樹長勢茂盛,搖動的姿態優美,達到“以畫代講,盡在不言中”的效果。
2.情感體驗型作業。如在教師節、母親節等重大傳統節日,教師一定要巧妙設計,精心準備,要求學生用制作小禮物、唱歌、寫兒歌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并將贈送禮物的過程記錄下來寫成作文,讀給父母、老師聽,或用書信、談話等形式與父母進行坦誠的交流。這樣讓學生創設情境,去寫作,去表達,從而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實現做文與做人的和諧統一。
3.社會實踐型作業。社會處處皆語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運用語文的天地[2]。周末讓學生到大街小巷開展“錯別字大掃除”活動;在世界環境日,讓學生制作一檔集音樂、文字、圖畫為一體的公益廣告,在活動中學生表現出研究新事物的濃厚興趣,有效地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
4.拓展素養型作業。在教學中根據竇桂梅教授倡導的語文主題性學習的要求,在新課講授中提出拓展延伸的要求,除了要求學生熟讀教科書上指定的課文外,更要在課外通過作業的方式鼓勵他們閱讀欣賞一些與此相關的文學作品。如學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教師可推薦學生課外讀《從百草堂到三味書屋》;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讓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這些文學作品都是課文的原著或與課文內容有聯系的優美的散文、詩歌等,學生因為有了學習課文的經驗,閱讀興趣更濃厚,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在閱讀欣賞中不僅提高了語文能力,而且建立了審美標準,提升了審美情趣。
5.網絡資訊型作業。在信息時代,網絡是尋找資訊的一條捷徑。如就語文閱讀教學與課文相關的某一主題,都可迅速有效地從網上搜尋資料加以整理與閱讀,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可以通過網絡查找有關的歷史資料及下載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有關片段,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摘抄下來,或者用筆勾畫出來。學生了解圓明園被毀滅的歷史史實,對于課文的學習會理解更深,通過網絡查找和收集資料,不僅提高利用網絡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動手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6.觀看電視型作業。沉迷于電視和網絡對當前學生的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非常大,但是如果以作業的形式布置去上網、去看電視,其結果又會不一樣。適當地布置,有選擇地看看電視,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在快樂中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如觀看與課文有關的故事片,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觀看新聞,有助于學生了解國家大事,觀看動物世界,讓學生親近自然。每天布置學生定時看新聞,在作業本上記錄一句話新聞,在此基礎上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三言兩語話新聞”,學生饒有興趣,這樣不僅可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7.文本再創型作業。文本再創造一般會經過“仿編——改編——創編”這三個過程。這種“仿”是一種有意的接受性學習。例如讀完《雪地里的小畫家》,學生仍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之中,老師可順勢給出圖畫,讓學生仿編兒歌,一首《草地上的歌唱家》就這樣誕生。
通過優化設計趣味性的作業,首先,使各學科教師的作業設計有章可循,使教學過程科學化、合理化。由于作業的有效性提高,不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減輕學生的負擔,學生做作業也認真多了。由于作業評價的詳細到位、及時,學生作業中弄虛作假的現象減少很多,作業正確率提高,學生漸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作業設計的多樣化,使教師的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教師更致力精心設計作業,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完成作業的興趣更濃。
最后,促使學校各年級各科作業形式逐步走向多樣化,更具靈活性,更具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練習效率,達到靈活運用知識、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文華.小學生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應注意的問題[J].新課程,2013(01):52.
[2]李影,胡少晉.生活處處皆語文——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8(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