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敏
摘 要:2011年版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在原有的課程內容中添加了綜合與實踐,這對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帶來了新一輪的挑戰。無獨有偶,科學課程標準中的科學素質的要求與數學活動尤其是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在很多方面有著高度的統一,這就讓教師在開展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時多了一層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學科學;綜合與實踐;科學素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數學課程標準中“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的自主參與為主的活動。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這與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科學課程性質及要求有著學科間少有的一致與默契。
在多次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的實施中,我們發現在課堂中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不僅僅體現了學科的整合。那么,如何將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與科學素質有機結合呢?我們覺得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數學實踐與活動課和科學素質的聯系
1.可抓住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數學實踐與活動課內容提供支撐
數學實踐與活動課的問題從何而來,提出問題的能力如何培養,關鍵還是取決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蘇教版“大樹有多高”這一活動內容,取材于學生對于無法直接測量出的大樹的高度。這部分的內容安排在“認識正反比例”后,學習過程中無一人會提出大樹有多高的問題。實際上對于這個問題的提出卻是在學習科學課“認識自然界中的生物”時,而低年級的孩子甚至想出了“爬樹來量”“倒樹而量”等方法,到了六年級孩子們卻很少提出大樹有多高的問題了,這里個中原因偏離主旨,不宜多談。我們再現“兒時”的問題及“幼稚”的想法,引出對“大樹有多高”的再思考。這不僅僅是為引出探究的主要問題,更是從直觀上展現了數學與科學的實際聯系。
2.數學實踐與活動課程中聯系科學實驗,以期活動課更生動,更具數學化、科學性
數學實踐與活動課程的設置需要學生自主體驗“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訂計劃、進行解釋、交流”等過程,而這些過程也是科學探究的具體特征。必須緊密結合知識的學習,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賦予這樣高度和深度的實驗,數學實踐活動課程將更生動,更具數學化。
3.開放課堂,學科整合,體現課程的活動性質
數學實踐與活動課程的實施,需要特定的課程資源。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開放”,開放課堂,數學問題在科學課上能解決的完全可以直接處理,科學知識、思想方法、科學探究過程在數學課上直接采用“拿來主義”。
二、著力于活動課堂中數學思想和科學能力的培養
我們常說數學的靈魂便是數學思想,那么科學的靈魂便是科學能力吧!對于課堂上產生的思維的火花,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給予高度重視,善于比較和綜合,以達到同時培養數學思想和科學能力的“雙贏局面”。
三、課堂中科學態度與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我們說除了在內容上和思維能力上的統一,對課堂中孩子體現出的科學的態度以及數學相關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應予以統一,我們試圖用表格的形式建立二者的統一。
數學情感態度: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了解社會生活中與數學相關信息,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科學態度: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樂于探究科學道理,樂于參加科學活動;有求真務實、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認識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動和他人合作的態度;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幾點建議
1.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教師還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這樣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才有可能進行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教育,才有可能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2.選擇合適內容
有的實踐與活動我們根本不具備操作的環境,這時我們可以考慮更換成適合我們學校、我們學生的探究內容。
3.重視活動安排
4.強調活動小結的重要性
我們除了用實驗報告的形式匯報實驗結果,也應該注意讓學生談談參與活動的感受,對下次活動的啟示。只有這樣我們也才能在探索的路上不斷進步。
5.展示活動成果的必要性
一節實踐與活動課的過程固然值得我們回味,哪怕是以小組為單位活動成果的展示都會比孩子淺顯地談談收獲深刻很多,同時孩子們看到自己的智慧的結晶,對培養他們愛數學、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有很大作用,這些比任何語言都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隨著數學實踐與活動探究的深入,學生積累的科學知識、思想、數學的思想將會成為學生的“數學現實”與“科學現實”,這些現實又將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并成為學習的素材。這些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價值,還能更好展示數學與科學的內在聯系,構建了科學的認知結構。我們老師的愿望是永遠這樣美好下去……
參考文獻:
王淑英.小學教師科學素養調查與評價[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