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茂艷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已經廣泛的運用到了數學教學中,因為其是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變化在教育事業上的體現,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研究性學習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能夠與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釋放自己,彰顯自身的個性。
關鍵詞:研究性;初中數學;滲透美育
由于新課改把提高學生科學素質提到了首位,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體系,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培養學生主動求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和主動探索精神,訓練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交際和表達能力。進行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活動的訓練,使學生初步掌握從事科學研究與探索的規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使學生自主活動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一一財富蘊涵其中》一書中就指出:“教育的任務是毫無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能結出豐富的果實。”初中數學教與學呼喚研究性學習!
一、數學文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一)追本溯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而一個知識、方法或思想的歷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數學史顧名思義是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產生的一個歷史。在數學知識、方法或思想的產生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數學家對一些問題進行反復思考證明,并對后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在講到某一數學知識時,給學生介紹與此相關的數學史內容,學生不會增加學習壓力,讓學生在學到新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使他們不僅知道學習數學,更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數學,將學生們引入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
(二)展示數學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創造力,讓學生領悟數學思想
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而教科書不能讓學生了解知識發展過程,使學生以為數學家獲得知識很輕松。這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數學史可以揭示知識產生背景,展示知識形成過程,預示知識發展前景。從中,我們可以學習數學家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途徑;可以模擬數學家的活動,去體驗數學家是怎樣由實驗而歸納、進而猜想、由發現到證明的艱難思維、認識活動的經歷。間接地培養創造力,學生們才有生命力,課堂才不會死氣沉沉。數學思想也是在數學的發展史上形成和發展的,它是人類對數學及其研究對象,對數學知識(主要指概念、定理、法則和范例)以及數學方法的本質性的認識。它表現在對數學對象的開拓之中,表現在對數學概念、命題和數學模型的分析與概括之中,還表現在新的數學方法的產生過程中。
(三)以“數學建模”為基本思路,探索數學應用
數學的許多知識都來源于社會生活,又為社會生活服務,如金融保險、彩票、基金、股票與債務活躍的市場,哪一樣與數學無關呢?因此數學研究應該充分利用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所建立的內在聯系,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學會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而數學建模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從實際出發,建立數學模型,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求解,然后再回到實際中去。通過對建模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更能激活學生學習數學、探究數學奧秘的興趣,為他們進軍數學圈奠定基礎。
(四)以“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探究問題
探究性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研究性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是探索性問題,沒有現成的方法套用,必須經過思考、探索、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研究性學習的問題模式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結論的迫切追求的欲望;引導學生感知數學問題,探求數學問題的解決途徑,鼓勵學生大膽運用類比、歸納猜想、動手操作,運用特殊化、一般化等方法去尋找解題策略,對數學問題進行回味和評價,對方法進行引申推廣,概括出一般原理、一題多解,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知識解決問題。
二、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一)在教材中的“試一試”“想一想”等教學環節上進行滲透
我們教材的優勢在于非常適合研究性學習課題的設計,比較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教學的每個環節精心的設計,才能達到奇妙的境界,比如在“試一試”或“想一想”的環節教學,可以這樣處理的,把它處理成一個個小小的課題進行研究,例如:A、B、C三個村莊都不在同一直線上,現在三個村莊要建一個供水站,要求到三個村莊的距離均等,應該如何建?針對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深入研究思考,如何能保證供水站到三個村的距離相等?學生可以討論怎樣保證到A、B兩個村距離相等。討論怎樣保證到B、C兩個村的距離相等。這個問題通過學生的探討、交流和思考可以加深理解,形成知識的技能,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適當的采用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探索、以及創新的教學方法,能充分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及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開放性試題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滲透
數學開放性試題體現了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過程就相當于探究的過程。數學開放性試題既展示了數學問題的形成過程,又反應了解答對象的實際狀況,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數學開放性試題的類型很多,如:某中學實施綠化,要在一塊矩形的空地上建一個花壇,現征集可行性設計方案,要求設計的方案為軸對稱(可以用圓、正方形或其它圖形組成),怎樣設計?開放性問題是一種變化無窮、生動活潑、靈活多樣、一改學生死搬硬套傳統的解題模式,有效地改善學生模仿死記解題的習慣,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的思考進行研究,尋求多樣性的解題方法。因此,利用數學開放性試題引入研究性學習是十分有意義的。此類問題的出現,對初中數學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向導的作用,有利于具體的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的人才。
總之,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策略的研究任重而道遠。如何組織學生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當前教師面臨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它的成功與否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否真正有效轉變,關系著國家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有效地實施,這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揚起改革之風帆,屏棄僵化、陳舊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踐行,奮力創新,配合課程改革,積極探索課改之路,保障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