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霞
【摘 要】良好的數學能力是衡量學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數學在社會工作、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具備數學思維,對于人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有效開展數學教學,擴展學生的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新教學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26
人是會思維的動物,人離不開思維。人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其思維也在不斷的發展。數學科學的建立的發展,就是人類思維發展的具體體現。數學的規律、定理、公式以及思維等,對人類的發展影響甚大。然而,社會的發展、進步,對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應該立足于數學教學,以便讓學生具備充足的數學知識和能力,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食物的認識和發現,多是關注表面特征。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并培養學生初步形成高水平等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運用邏輯的思維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小學生處于大腦發育的一個關鍵時期,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十分重要,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潛能,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培養問題意識
人腦思維的運轉會產生一系列的疑問、困惑,促發思維深入思考。小學生對社會各種現象和規律還知之不多,對各類事物都抱有極大的興趣,所以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傳統的教學極為擔心學生對于學習存在不懂的問題,不重視學生提問,制約學生的思維發展。小學生不受固有的思維模式的束縛,思維較為敏捷、有創新的潛質,對人對物的觀察、判斷不同于成人,讓學生能夠充分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小學生所提之問,在成人看來顯得“幼稚”,但卻是以另一種視角來體察的。也正因為如此,才能打破固有的認識,而促成新的發展。
數學學習是相對復雜的思維運轉的過程,學生帶著問題去試圖想辦法解決問題,弄清楚真相,這才是數學教學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傳統教學中的死記硬背,學生掌握了知識的結果,而未能真正感知結論得出的具體過程。學生在數學邏輯推理的過程中,其思維經受反復的考驗與印證,最終成功解決問題。學生對問題才看得更透徹,思考得才更全面。學生對問題進行全面的思考,能夠創造性的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增強其自身的學習能力。
二、最大化發揮教學方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的作用在于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開展教學,為學生的學習助力。因此,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也很關鍵。先進的教學方法適宜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會推進教學活動的發展;落后的教學方法,或者有效卻未用對的教學方法,將降低教學效果,影響教學的發展,阻礙學生的學習。教無定法,貴在教師得法。教無定法,強調的是沒有定式的教學方法,需要根據教學活動的不同而靈活使用;教師得法,是教無定法的基礎和原則。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化對學生思維的培養與發展。有效的教學方法離不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總結、反思和創新。對于教學方法的定義、作用和短板,教師心中應該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在選擇某種教學方法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時,是基于實際情況的判斷。
在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時,更要把教學方法與所創設的教學情境結合起來,實現師生的互相交流,實現最大化地發揮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教學方法要緊密聯系學習方法。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因此,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實現以學促教的目的。此外,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實現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是有效性進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有推動作用。數學于生活,處處可見。模擬生活情境,進行數學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會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數學是無處不在的。由此看來,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師要格外地細心和慎重,并在此基礎上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搭橋鋪路,積極推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
三、引進先進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技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基于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能動性的發揮而得出的科學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更是基于對學生學習的內在規律性的認識,讓學生充分地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盡可能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實踐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教師的講授也是一種學習實踐過程,但這是間接性的實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學生仍未體驗到具體的實踐過程。小學數學的學習,急需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體驗積累,從而形成學生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意在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進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小具備學習的能動性,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其重要的保障在于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中,結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基于教學實踐的需要創新出多樣化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小學生好動,缺乏自我監控,教師需要指導和規范,引導學生掌握先進的學習方式。
例如,在學習“形狀”時,教師讓學生觀察生活,找出生活中的事物有哪些形狀。然后,讓學生動手制作出所發現到的各種形狀。再請同學描述各種形狀的特征,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總結出各種形狀的特征。最后,引導學生探究各種形狀的差異性。學生對長方形、圓形、正方形等形狀既有直觀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其本質特征,和相互間的區別。由感性到理性,學生認識的本質化,是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一步一步得出的。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當最后的結論得出后,學生像發現了天大的秘密,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
學生思維的發展,應該貫穿于學習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但從小學數學的學習開始就應該得到科學的培養。小學數學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基礎而重要的,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尋求較好地解決之法,是實現小學數學創新教學的不二法門。把握好小學數學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特征,輔之以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手段和方法,是教學目標較好達成的關鍵。更為重要的是,積極吸收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和反思,才是小學數學永葆創新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