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元
摘 要: 美術欣賞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學內容,它對學生審美啟蒙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作者根據課程標準中欣賞評述的具體要求展開討論,思考如何幫助小學生進行名畫欣賞,更好地顯現名畫欣賞的作用和必要性。
關鍵詞: 課堂欣賞 審美教育 情境化 畫種分類 畫面語言
引言
在視覺文化撲面而來的今天,大量的美術作品正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這些美術作品不僅在城市雕塑家庭裝修中廣泛使用,而且在咖啡館、商店的各類廣告招貼畫、報紙上經常出現。然而,在當前的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一些教師對世界名作的審美教育還需深入。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分成四個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1]。其中“欣賞·評述”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情趣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美術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可以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由此可見,美術欣賞并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學內容,它對學生審美啟蒙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情境化解讀”、“形象化審美”、“畫種分類”和“繪畫語言”四個方面展開分析探討,借以拓展小學美育領域的新天地。
一、情境化解讀作品
在1到12冊教材中多次出現凡·高的作品,他是繼倫勃朗之后被認為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稱后印象派。凡·高27歲時才開始作畫,在短短十年間,創作了800多幅油畫及同等數目的素描,卻幾乎從未覓得買家,只能長期依賴弟弟在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星月夜》、《臥室》等都是其代表作。凡·高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的畫作是個人情感的真實體現,從中能深刻體會畫家想要表達的心境[2]。在欣賞這些作品時,教師不僅可以融入對畫家生平的介紹,而且可以敘述創作此作品時的背景,更可以解讀色彩的情緒表達,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藝術,更深層次地體會畫家所傳達的意圖。
例如第6冊中《美麗的房間》[3]這一課,凡·高的名作《在阿爾勒的臥室》(圖1)被作為改畫題材,下方附上了學生的改畫作品,其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房間結構和物品擺放的繪畫方法,以及漂亮房間色彩的搭配。為了充分發揮“欣賞·評述”該領域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點對畫作進行分析解讀:首先,讓學生了解畫家生平和創作背景。凡·高的夢想是建立一個藝術家之家,因此將自己的住處幾經搬遷,這是在等待高更到來之前所畫的凡·高臥室。此時已安定下來的凡·高,之所以畫出自己的房間,主要是想讓弟弟西奧看到他目前的生活情況。成雙的椅子、餐具、枕頭都暗示著好友高更即將到來。其次,分析整張畫的色彩運用。如圖2所示,不同的色彩給人的感覺是有差異的,紅色代表熱情警示,藍色代表憂郁沉靜,綠色代表青春朝氣,黃色代表光明希望……在這張畫的用色中,我們不難看出畫家安定下來的平和心態,色彩對比鮮明,畫面協調統一,讓人產生愉悅感。正應了凡·高自己的一句話:“未來的畫家是尚未有過的色彩家。”最后,討論畫家所要傳達的感情。教師對畫作進行了全面的解讀,提供了解讀畫作的依據。在這一切之后,學生可以開動腦筋想一想:凡·高使用這些色彩是為了傳達什么樣的心情呢?是不是能看出他對好友高更的盼望,你從哪兒發現的?由此可見,多角度欣賞分析,在情境中欣賞名家畫作是欣賞名作教學環節的有效途徑。
二、形象化審美解讀作品
教科書上出現的欣賞作品中多為抽象畫作,某些教師一提起這些作品就覺得深奧難懂,認為自己理解起來都有一定難度,更不要說學生了。為了照顧兒童審美理解,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畫家所要傳達的意圖,大師作品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形象化地理解畫作更是順利達到這一目的的良策。賦予抽象概念以具體的形象,結合學生認知規律發展的特點,更有助于學生通俗地理解作品。
在《畫觸覺》、《畫聲音》等課程中,抽象畫的欣賞是重點之一,這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大師們的表現手法,更是為了激發他們的感受和創意,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感覺。比如教材第8冊“聽音樂·畫音樂”,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的《夢中的笛聲》(圖3)用多變的弧線、色彩描繪了笛聲的悠揚,由此學生領悟到不僅文字語言可以表達內心世界,繪畫和音樂同樣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通過畫筆充分流露,不局限于任何形式。
關于抽象美術作品,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作了歸納:“藝術是藝術家內心主觀感受的產物,應該從客觀物象的自然表現中掙脫出來;非具象的形式比具象的形式更有表現力與號召力,更能反映內容和本質;形式因素是獨立存在的,比如每個點線面色等,都是繪畫的本身,而不是某個具象的附屬件;美術與音樂同樣,以其本身的因素傳達感情;欣賞抽象藝術需要內在的眼睛和精神,它是一種超越感情的領悟力和更高的智力;抽象藝術也是反映現實的,但不是物質世界外在形體的現實,而是精神世界的現實,它是更高一級的現實。”[4]由此可見,康定斯基認為藝術是相通的,美術和音樂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它們雖有形式上的不同,卻有著表達感情的同一追求。就如圖4所示,美術也可以描繪出節奏和韻律[5]。大大小小、不規則排練的點不就是樂器節奏的表現嗎?而千變萬化、流動曲折的線不就是樂曲韻律的最好表達嗎?所以,藝術都有其相通之處,這種共通的感覺是妙不可言的。生活中處處存在美,只要你善于發現。
之所以教材要安排抽象畫的欣賞和學習,是因為抽象畫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的某種原始心理童心童趣,與具象美術作品所不同的是它體現了一種更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審美意蘊。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一定要將復雜的美學轉化為最直接的心靈感受,讓學生探索品味。
三、畫種分類解讀作品
圖像,是一個頗具時代氣息而又十分古老的命題,從過去傳統手工繪畫到當今的數碼圖像,它不僅是視覺文化傳播的獨特方式,還是視覺傳達的獨有語言。早期人類的洞窟壁畫就是以圖像向我們展現當時人們的生存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表達方式產生變化,衍生出了油畫、水墨畫、版畫等畫種;題材選擇廣泛,衍生出了人物畫、靜物畫、風景畫等。因此,欣賞過程中的分類選擇是相當必要的,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繪畫技巧,提高人文素養。
水墨畫對學生,尤其是對小學生的民族審美心理的形成有著潛在的深遠影響。水墨的感性特征,如暈染效果、墨的游走、水與墨的交融擴散等視覺特征都是中國畫特有的審美要素。欣賞大師作品,如傅抱石的水墨作品,重點應把握以下幾點:傅抱石將水墨的濃淡、濕潤的東方韻味演繹得淋漓盡致。其筆法的現代豪放特征準確把握了那個時代整體積極向上的精神潮流。課本就選擇了《渭城曲》(圖5),這幅作品出現在《詩配畫》這一課的教材插圖中。傅抱石先生本是位博大精深的學者,畢生著述二百余萬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對古典文學與藝術的研究是同步的,在文學中尤鐘情于詩,歷代佳作均有涉及,更體現在他的畫作中。由此可見,美術與其他人文學科的緊密相連,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全方面認識[6]。
如果欣賞課將水墨的現場示范,特別是其神奇效果實驗給學生觀看,如圖6所示,其意義比單純的語言講解更深刻。張藝謀主導的奧運開場白中的水墨特寫難道與傅抱石的水墨精神不一樣嗎?顯然兩者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東方的感性深度。
當然,畫種的分類廣泛,在教材中也出現了各個領域的內容。教師同樣可以通過一些名家的作品欣賞,為學生拓寬視野,從這些作品當中體會不同國家、地域的文化魅力。
四、繪畫語言解讀作品
所謂繪畫語言,是作者以記錄狀態、反映認識、傳達信息或表現思想為目的,運用筆、刀、墨、紙、顏料等材料工具為物質載體,以色彩、線條、明暗、肌理等視覺信號為媒介,通過造型藝術手段,創作描繪藝術形象造成視覺體驗的表達方式[7]。繪畫語言包含技巧、形式和內容的有機融合,對繪畫語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廣度是檢驗畫家藝術水準的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講,繪畫語言的不同運用,產生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當繪畫喚起人類的審美情感時,作用于人們的是一種繪畫所獨有的語言形式。繪畫語言由多種要素構成,這里主要涉及的視覺因素有:點、線、形、光、色彩。
實際課堂教學中的名畫欣賞同樣有益于學生對色彩的感知,特別是在色彩學習課程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圖7),描寫了人們在塞納河阿尼埃的大碗島上休息度假的情景。陽光下的河濱樹林間,人們在休憩、散步、垂釣,河面上隱約可見有人在劃船,午后的陽光拉下人們長長的身影,畫面寧靜而和諧。為完成這幅作品,畫家修拉畫了三十多幅習作和色彩稿,花了整整兩年時間繪制這幅具有紀念碑意義的作品,它是現代藝術的重要事件之一。此畫作為《點彩游戲》的重要欣賞環節,操作練習部分要求學生比較畫作遠近的不同,并且臨摹全圖或部分。模仿畫家調色畫點的過程,不僅是技法的探索,還要讓學生在自我嘗試中領悟色彩的奇妙,學會搭配應用色彩。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聯系實際生活的裝飾應用。以圖8為例,提問:同學們在圖片中有沒有找到點彩畫的蹤跡呢?其實這不光是一幅點彩畫,還是由無數個五顏六色磚塊拼貼而成的裝飾圖案,它們正裝飾在圣索菲亞大教堂中,這些磚塊構成的圖案被稱為馬賽克[8]。
除了斑斕的色彩外,線條同樣是構成畫面語言的重要因素,也是造型藝術的基本元素。線條不僅可以勾畫物體的輪廓,描繪物體的明暗和質感,還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傳達作者微妙的情感。在藝術作品中,有的線短促激烈,有的線柔美舒展,有的線粗獷有力,有的線沉靜遲緩……不同的工具畫出的線給人不同的感覺。在第10冊《線條的魅力》這一課當中,通過對圖片、畫面的分析,體會線條的美感,了解各種線條的形態和線條組成的紋理。這要求學生大膽地用線條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用線條表現一個完整的形象,充分體驗線條豐富的表現力。教材中出現了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倫勃朗的《大象》等,更是為了讓學生多思考不同工具的區別和特點,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結語
審美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學活動過程,不僅需要教師對名畫細致的解讀,還需要學生真正成為欣賞的主人,多思多想。本文從教材實際出發,根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總結了以上四種方法。這當中涉及作品的創作情境、抽象畫的形象表達、繪畫表現方法和畫面語言的解讀,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引發他們心靈的共振,形成自己對藝術的理解。
美術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它承載著一個民族未來的希望。為了培養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審美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融入名作欣賞便是一個有效的教學途徑,名畫凝聚著畫家多年的心血,是畫家對繪畫藝術的認識與理解,其多體現著畫家對所處時代人和事的深刻體會。只有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美,體會美的感受,才能激發他們創造美的意識,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達成全面發展每個學生的美好愿望。
參考文獻:
[1]呂少波.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7.
[2]常雷.西方100名畫之旅[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7):208.
[3]徐淳.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第1—12冊[Z].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12).
[4]屠美如.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
[5]孫乃樹,程明太,編著.新編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110.
[6]何韻蘭.中國畫技法第二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
[7]李媃.裝飾畫表現技法[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8(7):61.
[8]Hendrik Willem Van Loon,著.李晗,編.人類的藝術[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