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梅
【摘 要】本文結合小學數學低年級計算教學,從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尋找錯誤根源、集體分析錯誤三方面探討了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錯題中反思,有效規避計算錯誤,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提升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錯誤資源
新課程教材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計算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教師從教材的特點出發,而且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注重對“錯誤”的反思,這些應該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才能幫助學生有效規避計算錯誤,提升數學素養。
一、培養反思習慣,提升發現錯誤的能力
反思習慣可以促進一個人不斷走向新的境界。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練習中,有時會發現學生出現了理解性差錯,這時,教師不能直接、簡單的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啟發和引導學生自主去反思和發現。通過獨立探究,不僅能培養學生逐漸養成認真思考、反思的好習慣,也能引導學生在發現錯誤、自行糾正錯誤的過程中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案例1:請將<、>、= 填下面的□里
①(47+36)+64 = 47+(36+64)
②(38+69)+57 = 37+(69+58)
③72+(49+28) < (28+72)+73
④(68+17)+33 > 49+(17+33)
第①題并不難,由于沒有數字交換順序,學生在做題時全部正確;第②題,由于簡算的方法,部分學生在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時出現錯誤;第③、④題由于加數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不透徹的學生就容易出錯。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防讓他們獨立探究,避免學生思維出現依賴性和惰性。在學生認真觀察、反思兩邊的數學式子中有沒有出現加數的位置變化的基礎上,再指導其利用加法結合律具體計算,從而提升學生自我糾錯的能力。
二、尋找錯誤根源,培養良好的探尋錯誤意識
學生往往是犯了錯,卻盯著題目半天不知道錯在哪里。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指導學生要善于從自己或他人解題錯誤中探究出正確的解法,并對錯誤“刨根問底”,促使學生找到錯誤的癥結所在, 才能產生探究正確答案的意識,這正是錯誤的價值所在。
案例2:用簡便算法進行計算:
①186+32+68
②287+75+113
③155+(79+45)
④37+239+163+361
在解第①題時,我發現有部分學生得出的答案是276,對此,我沒有立即指出其錯誤,而是讓出現計算錯誤的同學說一說自己思考和計算的過程:“先把186與68相加得254,再將254與68加相得到276?!卞e因終于浮出“水面”!一方面,學生先將186與68相加,體現了對加法交換律的不恰當、不合理的使用;另一方面,再將254與68加相的過程中,忘了進位,導致簡單的加法計算出錯。為此,我引導學生先觀察186、32、68三個數字,指導其發現后二個數字32與68相加正好可以得到100,那么再加上第一個數186,答案就能輕松得出。在幫助學生領悟錯因,提煉簡便算法之后,再讓學生進行第②、③、④題的練習,并匯報自己的思考過程,一旦發現錯誤,就引導學生積極探尋錯誤根源及解決方法。
三、集體分析錯誤,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錯題源于學習活動本身, 是學生學習情況的真實反映。面對學生的錯題,教師不能為了教學任務的完成而直接拋出答案,而應以研究者的角色去挖掘錯誤背后的利用價值,然后創設一種探究情境,展示錯誤資源,引導學生集體分析,探尋錯誤,領悟錯因,并提出正確的改正方法,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在找錯、糾錯中理解算法和算理,也能在集體分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呈現一組錯題如下:
①69÷3=32;1156×9=1404;24+24÷6=54;
②102×50=10000;101×45=4501;
對于第一組題目,學生發現錯誤的原因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形式簡單的式子外表造成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精力不集中,所以才會把“69”誤看成“96”,把“1156”誤看成“156”,把“÷”誤看成是“+”。經過分析和討論,學生們一致認為應該細心看題,不能心不在焉,才能避免因粗心大意而丟分。對于第二組題目學生發現,102×50=(100+2)×50=100×50×2=10000,101×45=(100+1)×45=100×45+1=4501,這二題的計算方法都是錯誤的,就是因為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還沒有完全理解、方法還沒有掌握才導致出錯的,102×50=(100+2)×50=100×50+2×50;101×45=(100+1)×45=100×45+45, 才是正確的。經過糾錯,學生們一致認為只有將性質、定律、法則等數學基礎知識做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避免出現解題錯誤。
總之,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我們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應盡的責任。凡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堅持訓練,方能奏效。因此,我們教師應做有心人、有為人,不斷創新計算教學方法,并注重對學生計算錯誤進行積累和歸類,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適時地展示出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反思和計算習慣,我們可以相信,學生計算能力提高的那一天不會很遠。
【參考文獻】
[1]張莉.巧讓“錯題”生成“精彩”—談小學數學錯題資源的有效利用[J].文理導航,2015,10:49
[2]張芳琴.淺談小學“計算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2016,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