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貴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6—0052—01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已成為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之際,更應關注數學課堂教學這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的口頭禪。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愈來愈顯得重要。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 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
學生只有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才能有自己的想法,也才能創新,因此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至關重要,它是學生創新的大環境和前提條件。首先,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是否能對全體學生都表現出熱情與愛,是否能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是影響師生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的形成。因此,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其次,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教師要相信自己所教學生的能力,大膽放手。學生能自己做的鼓勵學生自己做,學生自己能總結的自己絕不插手。最后,要適時鼓勵。每個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是學生繼續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及時鼓勵學生,以增強其學習的信心。
二、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維的源泉,創新的動力。因為好奇,學生有了創新的欲望,努力去揭開事物的神秘面紗,這種欲望就是求知行為在學生心靈中點燃的思維火花,是最可貴的創新性心理品質之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程度呈遞減趨勢,而創造性人才的特點卻是永駐的,因此,要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審視整個世界,因為每一個成才的人都必須保持這顆好奇的童心。因此,教師對學生好奇的表現應給予肯定,對于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應加以愛護和培養。
2. 鼓勵學生批判性質疑。批判性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科學的發明與創造正是通過批判性質疑開始的。因此,要鼓勵學生敢于對教材上的內容質疑,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特別是同學的觀點,由于商榷余地較大,更要敢于質疑。
3. 利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數學家的童年趣事、某個結論的產生等等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教學中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的故事,如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等,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歷史,豐富知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
4. 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總結的機會盡可能地放給學生,如總結一個問題、一堂課的內容、一次討論的結果、一次辯論的正、反意見等。每次總結,都挑選多位學生發言,要求他們說出自己的獨特理解,不要眾口一詞,隨聲附和。總結完后,讓學生提出自己發現的更深層次的問題,進一步延伸,拓展思維。
三、重視學生的創造性學習實踐
引導學生嘗試解決一些應用性、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一題多解,發散思考,獨立求解,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求異、創新、創造。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解決一個個探索和開放性問題,實質就是一次次的數學思維創新演練。所以,數學課堂作業的設置和課外活動的開展應該重視這兩類問題,這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數學課堂作業的設置應采用有梯度的A、B、C三類題型,A類屬于基礎題型,B類是在掌握基礎知識上加強應用的題型,C類是具有一定靈活性的開放性、發散性的題型。對于A、B類題型,要求學生自主掌握;而C類題型,可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也可以合作討論或請教教師完成。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C類題型的解法,促使學生創造性學習,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在題型的選擇上,教師要在緊扣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下功夫、花力氣,根據初中學生的實際和認知水平核定作業難度和廣度。從不同的角度、難度精編排、細組合,力求做到人人有題做,人人有興趣,人人有發展,人人有創新,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完成作業,獲得提高和發展。
編輯:謝穎麗